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现代化道路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原料产地、商品市场,都是通过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得来的。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出现贫富分化这个难以克服的顽疾。……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产阶级极端的利己主义以及随之带来的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是庸俗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娱乐主义。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进程中,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标识。

——吴龙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三个维度——基于中西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张以及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顽固,决定了20世纪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张志恒《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国道路选择的变化,并分析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随着民众对于欧洲局势了解的渴望,新的形式的印刷品——柯兰特出现,意思是有多条新闻组成、共同描述特定时间特定事件的出版物,这种印刷品在当时获得了成功。但是严厉的出版制度对于国内新闻的报道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报道国外新闻。1640年英国革命期间,革命派与保王派唇枪舌战引发了火热的舆论攻势造就了更多的小册子,革命中保皇派与国会派之间的争论为党派报刊小册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出现众多的党派报刊。面对迅速增长的小册子,1662年议会通过《出版许可法》严厉限制报刊的出版自由。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备受压制的新闻出版产业重新复苏,1694年,议会正式废除《出版许可法》后,出现了众多新创办的报刊。

——摘编自张英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报刊与政治运动(17801850)》

材料二:当传教士将西方媒介传入中国时,造成了对专治以及官报的挑战,马礼逊刚到中国时曾说,“余等在中国之传教及印刷业,均受当局所限”。1833年后,报纸逐步“由外而内生根发芽”,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打开中国国门,其中《蜜蜂华报》《广州记录报》等报刊的实践疏通了中西方的信息交换,为中国新闻史上外报的发展提供了先例,其传达的内容以在场的形式影响着时代,是报刊发展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直接表现,这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人办报达到了高潮,“文化救国”“文化强国”的声音越演越烈,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报业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多元化报业发展模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摘编自蒋好著《在场与追忆:中国近代报刊起源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报纸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国人创办报纸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报刊与政治的关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建立内阁之初,阁臣品秩甚低,职务不重,权位远不如尚书,仅备皇帝顾问咨询而已。到仁宣时期,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获得提高,其参政权力亦不断增大;由于实现了“内阁票拟”,因而体现内阁权力的手段便得到完善和稳固。此时的阁权已重于部权。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荣,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少师、少保、少傅),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自是内阁权日重”

——摘编自单长桂《明代内阁首辅制度研究》

材料二   内阁本是一个君主御用处理政务的机构,君主作为内阁会议的召集者和主持人从而实现对内阁牢牢控制。但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君主对内阁控制力开始减弱。……根据英国的宪政惯例,“国王不可能犯错误”,也不会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一旦内阁决策出现失误,责任的追究必然落到内阁大臣身上,这就造成“王权的每一次行使皆由某位大臣为之负责”。内阁大臣负责任的思想此时开始萌芽,议会下院要求内阁大臣承担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内阁大臣的责任制思想逐渐传播,开始影响到一些内阁大臣的行为,如1701年财政大臣戈多尔芬因威廉拒绝其解散议会的提议而辞职。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内阁制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特点产生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
4 . 1918年德国成立魏玛共和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年满20岁的公民按比例代表制的原则选举产生,政党所赢得的席位严格按照其获得选票的数量分配。当时有大小政党一百多个,能经常进入国会的就有二十多个,形成一个多党并立、互不妥协的政治制度,单一政党难以赢得多数而组阁。据此可知(     
A.国会处于国家的权力中心B.内阁党派林立缺乏稳定性
C.政治制度不适应当时国情D.践行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023-03-30更新 | 42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