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孙中山在1924年5月和8月的演说中讲到,组织起来的工人“既是有了团体,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这表明,孙中山(     
A.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始终支持工农革命运动
C.认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D.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2 . 1913年,宋教仁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认为:“当吾国之积弱,非善运用外交,不足以求存;然欲运用外交,非具世界之眼光,不足以尽其用”,强调开展外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认清国内外形势,才能在外交实践中因势利导,借势而为,切实维护国家利益。这一认识充分体现了宋教仁(     
A.追求富强的改良主张B.开放包容的国际情怀
C.越挫越勇的坚定信念D.经世致用的务实思想
2024-01-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拟定宪法草案修正要点请公决案》说“在总统职权章应规定总统总揽治权,使五种治权之行使,均得由总统率而调节之”。这一规定(       
A.体现了国民党行宪的实质B.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
C.标志着民国进入宪政时期D.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2023-11-20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检测(1月)历史试题
4 . 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革命运动”(     
A.使清末社会政治运动主张趋同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D.引领了清末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潮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 年起,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等文件,确定在全国县、区、乡(镇)推行地方自治。强调“地方自治,为训政实施之基础”,希图通过对权力体系的安排实现独裁统治目的。但地方自治推行并不理想,就当时国情而言,乡村地区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直接的选举的确难以实施。而国民政府的制度设计又“竞欲以严密统一之程序与方式施与各种情形不同之地域与人民······绝无实效之可言”。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各地方派系对此也以消极的态度对抗。即使办理的,自治机关"纯变为下级行政机关,负传达公文及征发之任,……驯至人民因办理自治而负担日重,怨望日增"。

——摘编自王继平 张晶宇《论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的乡村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37年边区政府颁布选举条例规定:   "凡是居边区境内,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卖国行为,经政府通缉有案的""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不得参加选举和被选举。同时,共产党在乡村苏维埃建设的经验之上,以现代政党组织为核心建设乡村抗日政权,使国家行政权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现代政党组织的形式渗透到了乡村基层。在乡村政权内,中国共产党不直接以党员来领导乡村政权,而是以党团的形式活动,即参与政权的所有党员组成一个党团,党团内部的成员必须以一个声音说话,联合左派进步分子,团结中间分子,以保证贯彻党的政策,实现党对乡村社会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动员。这些探索在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摘编自李伟中《试论抗日根据地乡村政权建设的特征与近代中国乡村管理体制的转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目的及推行缓慢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023-02-0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政治近现代化进程与政党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党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耕文明进行野蛮入侵和残酷解构的过程之中。在清末的宪政改革及立宪派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西方政党思潮在中国得以推广。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及实行内阁制,推动中国迈入“政党林立时代”。然而此时政党政治的实践却诱发了一系列政治乱象,…国会竞选沦为金钱交易,选出的议员多出身于“原清政府官吏”和“士绅”,真正的有产阶级为数甚少。…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不会让步,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最终名存实亡。

——摘编自廖皇珠,石德金《百年来中国政党政治演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等

材料二 人民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共有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等党外政协委员1299人,占60.2%;常务委员195人,占65%;副主席13人,占54.2%,全国各级政协组织中,共有41万余名党外代表人士担任政协委员。作为新型政党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摘编自《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迈入“政党林立时代”的背景,并分析政党政治最终“名存实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型政党政治制度”之“新型”所在,并分析其“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现实意义。
2023-01-1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国民政府主席不能兼任他职,国民政府委员会仅能“决议院与院间不能解决之事项”,许多职权都转移至蒋介石任院长的行政院,行政院会议改称“国务会议”。之后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他兼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和其他官职,并且可以提请国民政府任免各院院长及各部部长。这说明(     
A.“训政”体制取得初步成效B.国民政府主席权限因人而异
C.蒋介石已完全实现军事独裁D.行政院的权力一直水涨船高
2022-10-31更新 | 15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时开办的法律学校共有67所,遍布除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之外的所有省份。法律书籍出版物总共近百种。《申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有关此类书籍的广告随处可见;围绕总统制度、内阁制度的争论也经常在许多报刊上激烈展开;市、镇民众关心党派问题。1912年5月,共和党成立不到半年,其总部所办理党证已有六万张左右(不含支、分部自制党证)。同盟会更是“一日附者率数千”。

——摘编自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

材料二(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此外,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主法治发展的表现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成因。
9 . 有学者指出:民国建立后,军阀政权和国民党政权与民主政治模式相悖。这是因为中国的理想政治是贤君之治,中国社会重视政府政绩,不注重民众参与、民主程序,民众无参与取向,没有政治主体之自觉。材料可以用于研究近代中国
A.民主政体曲折发展的原因B.启蒙思想难以传入的历史根源
C.传统政治结构的逐步瓦解D.儒家正统文化未能动摇的原因
10 . 有学者指出:“共和改创,孙中山不得不让位于袁世凯以完成统一……乃假手约法,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设种种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独裁B.实行三权分立政体
C.阻止袁世凯复辟D.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