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秦朝博士官地位十分尊崇,“朝贺位次中都官,师称先生”,但其秩比(俸禄)六百石。在朝官中属于较低的官吏。博士官秩比类似低级官吏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焚书坑儒的推行B.军功爵制的贯彻
C.士阶层逐步崛起D.法家思想受重用
2 . 汉文帝在诏令三公九卿、郡守、诸侯王举贤良的同时,增加了“上亲策之”这一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置
A.强化了国家对官吏选拔的掌控B.完善了察举制选拔的程序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使才学成为官员选拔的标准
3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选官关注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始于
A.西汉武帝推行察举制B.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C.西汉实行巡视监察制度D.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选官
5 . 汉高祖时“非功不侯,非侯不相”。武帝时,公孙弘出身布衣,年四十“乃学《春秋》杂说”,后武帝复征贤良文学,地方推荐,弘固辞不得乃应征,对策甚合武帝意,被置第一,从此一帆风顺,为相六年,年八十终于相位。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贤良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②布衣为相客观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③公孙弘为相表明“中朝”形成   ④治《春秋》者拜相体现儒学地位提升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 . 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东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D.中央集权的加强
7 . 秦朝时,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此即上计制度。该制度
A.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调动了地方生产积极性D.增加了秦朝的赋税收入
2020-11-24更新 | 232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A.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
B.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
C.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
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
9 . 与世卿世禄制相比,察举制在设立之初,确实起到了举荐有用之才的作用;在察举制沦为门阀工具之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最初亦是为了矫正察举之失。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皆走向其设立初衷的反面,原因是它们
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B.都将选官范固定为世家子弟
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
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