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根据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统计,有史料可考的两汉历任凉州刺史共38人,其中22人来自文化发达的地区,以京师地方的扶风和京兆为主,没有一人来自凉州本地。政府此举(     
A.适应了对边疆治理的政治需要B.实现了对边远地区的有效统治
C.推动了中原农耕文明向西扩展D.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2 . 下列史料涉及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②“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其欲为官者五十石。”
③“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
④“至高宗朝,刘思立为考功员外郎,又奏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
3 . 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22-11-2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江阴南菁高中高一上周测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东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D.中央集权的加强
6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弊端暴露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王氏为上品家族D.君权遭到剥削
7 .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赵国的十三位宰相中,有三位是公子,两位与其他国家的王室有联系,剩下的八位明显与王室无关;秦国的十八位宰相中,其中有十三位是平民出身;魏国十八位宰相的背景较为复杂,但其中至少有九位属寒微之土。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A.官僚政治得以确立B.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C.世卿制并未严格实施D.严格控制官吏选用权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三:“昔日超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材料四: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秦国选举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4)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3-11-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天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官员考察机制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10 .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的推行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设置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2019-04-29更新 | 193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