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中央官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并写出①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指出这些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024-03-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马永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晋书·刘毅传》载:“今之中正,委以一国之重,而无赏罚之防。……今禁讼诉,则杜一国之口,培一人之势,使得纵横,无所顾惮。”据此可见当时(     
A.官员文化素质逐步提高B.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门阀士族垄断选官权力D.人才选拔机制名存实亡
2024-02-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西汉晚期的小冰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不断。在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过程中,负有监察职责的刺史职权逐渐扩大,渗透到地方行政权、司法权乃至军事权。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东汉末地方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B.地方监察机构演化变异必然趋势
C.气候因素导致东汉王朝走向灭亡D.地方政府治理灾害能力不断增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职的史官著作官开始于曹魏,但是专门修史的机构开始于西晋时期。曹魏史官制度主要的责任是著作郎制,担任修史的职责和掌管宫中的起居。晋传承了魏的制度,设立了著作郎,还设定了专门的著作机构。在当时,著作官被称为“清职”。作为“清职”的史官,高门任职的超过一半的数量。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统治者大多都是借助史学来正视自己的地位,并给自己的朝代宣扬创业的功德,比较重视史书的撰写工作。

—摘编自刘瑞亭《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研究》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意识,拥有非常完整的历史记录和传承。在先秦时期没有专职的史官,记录历史的主要是由部落祭祀进行兼职,记录的内容也非常混乱。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官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体制,内部结构明确,职能专一。史官的主要职责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在先秦时期,史官职能是由祭祀兼职的,历史只是其记录的一小部分;其次,史官还需要参与一部分天文、历法的编写,这种情况一直到汉唐时期才得到了缓解,史官的职能逐渐专注于对历史的研究和编纂。我国古代早期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个人进行编写和修订的,例如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等,而后国家修史逐渐代替了个人修史。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料收集,使历史修正更加完善,对推动我国历史记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白松梅《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律规定以“五善”考核官吏,吏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这说明秦朝(       
A.儒学地位显著提高B.选官强调德才兼备
C.延续法律至上传统D.高度重视吏治建设
2023-07-11更新 | 194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地方上,秦在郡一级设置监御史,上对中央负责,下监察郡中一切官员和百姓,也包括同级的郡守和郡尉。西汉初取消了监御史的设置,只是派丞相史不定期到地方监视。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实行了新的监察制度。他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州(郡),各设刺史一名。刺史每年八月由京城出发,巡视所部郡国,然后在年终回到京城汇报。所谓六条问事,是中央规定刺史监察的内容。其中第一条   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余五条都是针对地方官员的,如是否遵守国家制度,背公谋私,搜刮百姓;是否司法不公,残害百姓,失掉人心;是否任人唯亲,袒护坏人;是否放纵家属子弟仗势欺人,捞取好处;是否勾结地方豪强,收取贿赂,损害朝廷风纪等。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又设置了司隶校尉,负责监察朝中百官和京畿三郡及河内、河东、河南、弘农四郡。

——摘编自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至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并指出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创新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汉监察制度。
7 . 曹操逼杀孔融、荀彧等人,世家大族在这样的形势下,暂时向曹魏政权屈服。曹丕在废汉建魏前夕,却不加留难地通过了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向政府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据此可知,曹丕实施“九品官人法”(     
A.缘于察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B.激化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C.以获取世家大族政治支持为目的D.使社会的流动性得到显著加强
8 . 东汉末年,地方州郡官员推荐人才的察举制,因战乱“人士迁移”、地方个别豪强操纵崩坏。曹魏初期,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议现职官员、候补者、地方士人等级,作为中央选拔官员依据。这一变化(     
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B.缓和了部分社会矛盾
C.抑制了豪强士族发展D.导致了选官权力下移
2023-04-05更新 | 410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监察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检举违法失职的中央机关或地方工作人员,其发展演变历史源远流长。如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A.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D.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10 . 中国古代某官员管理制度规定“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这六条中,其中一条察“强宗豪右”,五条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凡违法乱纪、仗势欺人、贪污腐化、结党营私等,都在监察之列。这一“管理制度”(     
①用以巡视和监察地方政事                      ②行事官员品级低且权力大
③代表社会有效地履行职责                      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