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2022228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职的史官著作官开始于曹魏,但是专门修史的机构开始于西晋时期。曹魏史官制度主要的责任是著作郎制,担任修史的职责和掌管宫中的起居。晋传承了魏的制度,设立了著作郎,还设定了专门的著作机构。在当时,著作官被称为“清职”。作为“清职”的史官,高门任职的超过一半的数量。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统治者大多都是借助史学来正视自己的地位,并给自己的朝代宣扬创业的功德,比较重视史书的撰写工作。

—摘编自刘瑞亭《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研究》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意识,拥有非常完整的历史记录和传承。在先秦时期没有专职的史官,记录历史的主要是由部落祭祀进行兼职,记录的内容也非常混乱。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官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体制,内部结构明确,职能专一。史官的主要职责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在先秦时期,史官职能是由祭祀兼职的,历史只是其记录的一小部分;其次,史官还需要参与一部分天文、历法的编写,这种情况一直到汉唐时期才得到了缓解,史官的职能逐渐专注于对历史的研究和编纂。我国古代早期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个人进行编写和修订的,例如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等,而后国家修史逐渐代替了个人修史。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料收集,使历史修正更加完善,对推动我国历史记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白松梅《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核心是层级的变化。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其总体上幅员缩减。例如,郡的幅员不断缩小而至消失,但后人常把州、府主官雅称为郡太守。

民国初期,在省县之间设道,但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取消。因管理困难,省之下临时设置专员公署,后推广并加以固定。另外,还设有约150个市,大部分相当于县级,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民国时期,地方区划的层级、数目更改频繁,幅度也较大。

表: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

层级
时期
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
县、道
(东汉后期)州郡、封国县、道、邑、侯
唐后期、五代道/藩镇州、府
布政使(俗称省)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州、厅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经济、人口的集聚,纷纷建立大都市区,加强协调。……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非群体化、高度差异化,这也使得传统中央集权国家表现出分权化趋势。

——摘编自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相比发达国家行政区划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2024-01-03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时期州刺史的地位,在两汉之际,多次发生变动。州刺史的地位曾有过提高,从六百石变成真二千石,“成帝绥和元年,以为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乃更为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但不久后便有人提出,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二千石的郡太守,监察官地位比较低,上进心更大,所以监察的效果更好,如果把刺史的秩级提高到真二千石,其中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的普通人,可能不做实事,没有办法发挥监察职能,故西汉“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到东汉建武十八年又“复为刺史”。刺史地位更重要的转变,发生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之后。由于州的范围大于郡,为了有效地镇压黄巾起义,需要把地方的实力加以整合,州被重视起来。刘焉的建议是要用重臣任州牧,被皇帝采纳,以中央的九卿去任州牧,使得州牧的地位大大提高。所以《后汉书》说“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与之相应,以前边地的刺史、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沿边州郡推广至腹地,以此镇压黄巾起义。这样,制度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州由监察区变成了一级行政区,郡县二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这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一次重要调整。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汉时期刺史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4-02-01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总体趋势。
2017-11-17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