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清朝知县上任前,九卿科道要用以下七项标准对其进行面试:“别其流品”“观其身言”“核其事故”“论其资考”“定其期限”“密其回避”“验其文凭”。这体现出(     
A.基层官员考核评价标准有所变化B.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C.清代中央监察制度体系日益完备D.清代选拔官员程序日趋严格
2023-05-29更新 | 360次组卷 | 3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名校预测历史试题(湖北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表为宋代至明清官员退休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朝代内容
宋代仁宗“时议者谓士大夫言,七十当致仕,其不知止者,请令有司按籍举行之”,并要监察部门勘察官吏实际年龄,对已超龄者采取强制退休。
明代“文武官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对“老疾不能任事者以及软弱无能的官吏,则随时勒令致仕”。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定部、院属官五十五岁以上,堂官详加甄别”,在年龄规定上有下降趋势。
A.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各级官员行政工作D.促进了官僚机构的调整
2023-05-19更新 | 23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预测卷(新教材)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反映了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功名体系。这一体系(     
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任职翰林院
二、三甲进士考选“庶吉士”,送翰林院进学,散馆后授官

三甲进士之下
举人获得连续参加会试和选官的资格
监生具有选官资格
生员穿着生员冠服,见县官不用下跪,“免其家二丁差徭”
A.固化了社会阶层的等级划分B.加强了科举对士人的吸引力
C.促进了农耕经济的持续繁荣D.造成了官僚体系的急剧膨胀
2023-05-12更新 | 27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4 .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设立六科给事中一职,六部的官员是六科给事中的主要监督对象。按照朱元璋的要求,任给事中之职者,必须是“忠谏之士”,并要求其对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不爱富贵而惜名节”。朱元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官员选任制度B.肃清官场腐败风气
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5 .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下令“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次年会试中,中举472人,是建朝以来取士最多的一次。明朝中期,科举取士规模缩小,定额在300人左右。嘉靖改革时期,进士人数又重新达到400人以上。明代科举进士人数的变化表明(     
A.古代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B.科举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
C.统治形势变化影响人才需求D.中央加强对人才的选拔管理
2023-03-20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6 . [政治协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协商思想

政权体制之内

咨询

《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
《周礼·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

朝议

分“廷议”(当朝议论)和“集议”(一定范围内的商议),通过朝议以实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的“去同取和”

谏议

在“兼听独断”原则下,秦初设“谏议大夫”,汉承秦制,唐太宗“赏赐人而使之谏”,宋以后“台谏合一”

政权体制之外

清议

知识分子群体自行组织议论活动,起源于“士论”,本着言“百姓之利”“天下之功”的原则,抨击朝政、品评人物、针砭时弊、集会上书

乡议

决策乡族事务、调解社群矛盾、普及伦理教化、推举后备官吏

——摘编自卢兴等《中国古代政治协商传统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中共初步建立“三三制”政权,将“遇事协商”与“投票选举”有机结合。毛泽东提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张“和为贵,其他的一切打算都是错的”,政治事务应通过“商量来解决”。1946年,旧政协召开,中国共产党与民盟在会议内外就重大议题互相配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全党必须在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

——摘编自李雅兴《毛泽东政治协商思想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和治理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思想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协商思想和近代毛泽东政治协商思想的不同之处,并谈谈对新时期政治协商的启示。
2023-03-09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选官制度]

材料一:随着空前统一的新王朝出现,高度集中的皇权巩固,需要不断地削弱地方士族势力,选拔新的文化官僚来接替士族手中的权力,充实国家对地方的控制。隋文帝在吏部收归对地方官吏选举权的同时,有意打破维护士族利益的察举制,取消“以族取人”的门户界限,充分发掘和利用察举制中试策考试的公平竞争因素,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分科选拔和任免治理大一统国家的文官队伍。

——张希清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二:在建文二年至水乐二十二年9科殿试中,明廷共录取进士1939人,其中南方6直省共1622人,占同期全国进士总数的83.65……这种进士地理分布呈现出南北相差悬殊的局面,不仅严重压抑了落后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且不利于明朝加强对全国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的统治,增强边远落后地区对朝廷的向心力。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仁宗谕礼部臣曰:“科举之士,须南北兼取。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以十分论,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尔等其定设各布政司名数以闻。”

——郭培费《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科举取士“南北兼取”的背景及意义。
2023-03-04更新 | 14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明宣德(1426~1435年)后,各省直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根据南、北、中卷地区录取比例为55%、35%和10%的规定可知,北卷、中卷地区比洪武、永乐间的实际录取比例提高近一倍,南卷地区录取比例下降21%。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巩固政治统治的基础B.完善考试选官的程序
C.增加封建官僚的数量D.削弱江南士人的特权
9 . 顺治初年,朝廷沿用明朝时设置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同时明确规定“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给事中御史皆许风闻言事(根据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弹劾官员)”。这些做法(     
A.利于提高反腐的精准性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旨在迅速稳定政治局面D.拓宽了地方监察渠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令贵州独立开科,并增加云南、贵州两省的解额(举人参加考试的名额)。四川解额在乡试解额制度制定的初期就多于山东、山西、陕西三个北方行省,但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教育,四川都无法与这三个省份相提并论。由此可知,当时(     
A.政治生活强调公平正义B.民众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C.科举选拔实现地域平衡D.朝廷扶持边远地区发展
2023-01-25更新 | 35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