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摘自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的“南北榜争”问题。
2 .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历代史书注重对循吏记载的根本目的是( )
A.宣扬道德模范B.注重民生
C.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D.加强君主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