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各国加强立法工作
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

概况

先秦《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礼”赋予“法”的刚性,才能确保“礼”规范社会秩序和人行为的功能充分发挥。
汉代春秋决狱,“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唐朝《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宋朝《宋刑统》将“八十以上及笃疾的死罪”改为“不死”,将其移至僻远小郡,并“给驴发遣”,免其老疾之苦。
清朝《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弼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
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主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2019-06-26更新 | 432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