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傅斯年认为,“周之代商,绝不代表物质文明之进展……未必在宗法制度也……而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A.萌发贵族政治B.改进生产方式
C.重视敬天保民D.弱化宗法关系
22-23高二下·山西·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与殷商“敬鬼侍神”思想不同,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认为“天命靡常”,上天会以“德”为原则,改换其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即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惠本归民之志,民和而后神降福”。西周的这一思想(     
A.反映了礼制与政治的相结合B.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
C.注重强化统治者的自我约束D.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
3 . 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国家的常法。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     
A.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B.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D.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4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434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教学质量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2022-07-24更新 | 2359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表明当时的中国(     
A.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
C.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商鞅徙木立信,张居正强调“悬法于众”,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这反映了两者
A.成就霸业的理想B.依法立信的思想
C.富国强兵的理念D.救亡图存的信念
2021-10-17更新 | 335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安庆九一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
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
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
2021-05-09更新 | 866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