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2022-07-24更新 | 2368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表明当时的中国(     
A.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
C.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
3 . 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
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
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
2021-05-09更新 | 868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