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法两家鲜明地提出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方式,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战国时期取得胜利,儒家德治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显学。儒家以性善论作为实行德治的人性基础,而法家以性恶论作为实行法治的人性基础,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姜登峰《中国先秦德治、法治及人性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 . 傅斯年认为,“周之代商,绝不代表物质文明之进展……未必在宗法制度也……而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A.萌发贵族政治B.改进生产方式
C.重视敬天保民D.弱化宗法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与殷商“敬鬼侍神”思想不同,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认为“天命靡常”,上天会以“德”为原则,改换其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即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惠本归民之志,民和而后神降福”。西周的这一思想(     
A.反映了礼制与政治的相结合B.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
C.注重强化统治者的自我约束D.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战国时期,有学者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这一主张(     
A.深受民本思想的影响B.运用了朴素的唯物观
C.带有一定的平等精神D.彰显天下为公的理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国家的常法。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     
A.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B.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D.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B.统治阶级的等级意识
C.天人感应的思想D.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2023-05-19更新 | 317次组卷 | 28卷引用: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尖子生期初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礼记·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A.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的不同
C.以神权政治为核心治理国家D.蕴含“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
8 . 晋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孔子认为:“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由法治转向了德治B.刑德并用成为主流思潮
C.律令出现了儒家化趋势D.出现了德治与法治之争
2023-02-14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重视宗法伦理③注重公平正义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2-12-27更新 | 53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B.极力排斥社会阶层流动
C.放弃重建礼乐制度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