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上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       
A.敬天保民B.富国强兵C.德治与法治D.人性的善恶
2 . 《周礼·地官》载,作为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据此可知(     
A.乡保留了浓厚的血缘宗法关系B.政治教化由来已久
C.儒学成为基层教化的重要内容D.官府垄断西周教育
3 . 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国家的常法。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     
A.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B.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D.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4 . 公元前513年,晋卿荀寅在赵鞅的协助下,收缴民间铁器,熔铸成鼎,将当年范宣子时代所制定的法度立于鼎上,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遭到以孔子为首的一批儒家先贤的唾骂。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治理逐渐转型B.政府实行冶铁官营政策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法治成为主流治国思想
2022-11-16更新 | 397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科学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表明当时的中国(     
A.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
C.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
6 . 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 —反映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7 .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郑国的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让老百姓知道犯了法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这一做法
A.导致礼乐制度的瓦解B.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
C.推动了成文法的普及D.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2021-11-17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