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到战国时期政府才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
A.军事战争的需要B.社会秩序的维护
C.官员选拔的便利D.专制皇权的加强
2023-12-2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2 中西方法律教化与基层治理(5大核心考点+90道高频考题)
2 . 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上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       
A.敬天保民B.富国强兵C.德治与法治D.人性的善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A.原情定罪B.论心定罪C.以礼入律D.轻罪重罚
4 . 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国家的常法。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     
A.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B.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D.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周袭夏商刑书制度,并对其有所损益。在周代判词中经常出现“赦肉刑”而用官刑、教刑、赎刑等赦罪方式,如周夷王时青铜器《朕匜》铭文完整记录了伯扬父对牧牛从轻判决的案例。西周晚期宣王时的毛公鼎也有类似记载。材料反映了(       
A.政治制度通过革新不断完善
B.“德治”贯穿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C.明德慎刑原则在司法中实践
D.以赦显德的司法策略为历代王朝沿袭
6 . 李悝所著《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类。其中《杂法》包括惩罚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奓、逾制。其中“逾制”旨在惩处器物用具超过规定等级。这一惩戒说明(     
A.魏国以法律手段维护礼制B.旧的统治方式已经被取代
C.地主阶级是法律打击对象D.礼乐制崩溃成为时代潮流
2023-02-09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B.极力排斥社会阶层流动
C.放弃重建礼乐制度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2022-07-24更新 | 2368次组卷 | 23卷引用:专题03中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慎法、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     
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B.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
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
10 . 先秦著作《尚书》中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据此可知,先秦时期的思想(  )
A.注重探究自然界规律B.已具有朴素的辩证观念
C.蕴含一定的人本精神D.积极为集权政治服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