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由新法制予以确认和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和社会关系都需要规范和调整,这就向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领导国家法制建设的任务。这一任务是以巩固和建设新政权为中心,以建设新社会和实现国家法制现代化为价值取向。对于建国后的法制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从整体上有一定的认识,对新国家、新政权进行过设计规划,勾画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蓝图。但是对法制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剧烈的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但对法制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摘编自韩威《1949—1956: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进行法制建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运动的影响。
2024-03-0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精英联赛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颁行时间

制定者

宪法名称

特色

1908年

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构建新政权的运行秩序。新中国成立后,一届人大制定和颁行了1954年宪法,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制度。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又颁行1982年宪法,并逐步提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等重大理念。后来,又根据客观实际需要,推进宪法与时俱进,形成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4个宪法修正案,真实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及时确认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成就与经验,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摘编自杨琳吴磊《中国共产党人民宪法观的百年演进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我国制宪实践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中国的制宪实践。
3 . 国家治理法治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认为给“小过者”施以重刑,就会使人小过不犯,重罪更可以避免,最终达到“无罪而乱不生”的境界。他又说:“然则去微奸之奈何?其务令之相规其情者也。则使相窥奈何?曰:盖里相坐而已。”他坚持“必罚明威”的杀无赦观点,“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

——摘编自谷方《韩非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唐律疏议》规定,贵族犯罪,分别得以议、请、减、赎和官当;如犯谋反大逆罪,则因家庭关系,按亲疏分别“缘坐”;如家属或亲属间一般犯罪,可“同居相为隐”;如夫“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而妻殴夫,要徒一年;如“主人殴部曲至死者,徒一年”,而部曲、奴婢过失杀主,处绞刑;等等。

——据冯红《唐代刑法原则考论——以<唐律疏议>为中心》等整理

材料三   民法典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法典。从未出生胎儿的权利到不同年龄段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从公民乘车出行到房屋出租买卖,从结婚离婚到家庭关系和遗产继承,它涵盖各个方面。民法典的许多内容体现出对社会发展新需要、人民权利发展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它摈弃了历史上资产阶级民法典重物不重人或者见物不见人的缺点,把对公民享有的人格尊严的权利,全面纳入民法典的调整和保护范围。

——据刘丹《民法典: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韩非重刑的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其提出上述思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律疏议》的立法特色及其历史地位,分析其立法特色形成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析“民法典”的特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以法家思想治国, 推动了律的编纂。 此后, 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总体上不再有重大的发展,唐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当作立法的蓝本。明律本身被清朝沿用。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秦朝以后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材料二中共从诞生时起,就非常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制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尤其“文革”时期,宪法受破坏。新时期,1982年宪法首次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宪政历程。
2023-11-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法律逐渐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基本先识。 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之事,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在沈家本的主持下, 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奥地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民商法学论著则以日本居多,清末的法政学堂也大多聘请日本人担任教席。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即便有个别中国学者完成的论著,也多属于外国民商法的介绍。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主政者也考虑到中国自己的国情,尤其是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但是,总体上看,清末民商事法律制度及其民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仿效德、日等西方法律的结果,是一种“拿来主义”的策略。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百年中国民法学之考察之一》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以下四部法律:一是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保护的基本规则;二是1999年《合同法》,实现了我国合同立法的统一化、体系化与科学化,构建了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三是2007年《物权法》,构建了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四是2009年《侵权责任法》,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侵权法体系和规则。最高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不论是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人格权法等基本民事制度,还是民法方法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都进步迅速,民法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蔚为壮观。在短短的四十年内,我国民事立法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法治发展道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中国民法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法学发展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学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法制产生于清末法制改革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参照德、日、意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拟定了《中华民国民法》并于1929—1930年分编颁行,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法典,它基本达到了世界近代民法典的水准,结束了中国大陆上数千年民法缺失的状态,是中国实现民事立法近代化的重要标志。自1929年1月29日民法起革委员会成立,至1920年12月22日日全部公布完毕,整部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用时不到两年。1949年后,新中国发布文告,废止了包括民法典在内的国民党政府颁布实施的所有法律。

——摘编自张新宝《中国民法的百年变迁》

材料二   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报告,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任务。2016年、2018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并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汇报,并作了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由全国人大通过,2021年元旦起施行。中国自清末法制改革以后至此,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经艰难、曲折,最终胜利到达彼岸。我国民法典编纂融入了世界民法潮流,也推动了这一潮流向前发展。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


某学者认为,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是《中华民国民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历程不同的主要原因。请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反对该观点或另提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10-0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时期议会经济立法显著增多,在全部立法中所占比例也日渐增长。都铎经济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事关全国,第二类仅与局部地区或个别利益群体相关。属于第一类的经济法案有《肉食品限价法》《限制皮革、黄铜和活羊等原料出口法》《打击囤积居奇行为法》和调整手工工场劳资关系的《劳工法》《反圈地法》;属于第二类的法律有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进口酒类必须用英国船只运输法》,(亨利七世时期)禁止在伦敦市区从事屠宰业以保护该市肉商利益的《酒价随行就市法》《禁止囤积咸鱼和鳍鱼法修正案》《禁止农村居民在非集市地点经商法》《节日期间禁止戴进口礼帽、必须戴国产礼帽法.都铎议会是英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台磨合器、一种调节机制,而议会的这些性质无疑有利于在议会内部营造一种民主、参与、协商的氛围。

——摘编自刘新成《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与英国近代议会民主制的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在企业组织立法方面,我国改变了过去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为划分标准的立法思路,199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9年,在借鉴国际成功的司法判例和理论的基础上出台了统一的《合同法》,终结了传统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合同法。1999年的宪法修正,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列,并且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概括性概念,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由原来的“补充”确定为“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等均在此期间出台。

——据赵青《改革开放40年,影响中国的20部经济立法》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经济立法的主要特点,并对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出现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8 . 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封建时代的考试、监察二权而成的。孙中山认为,五权宪法的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可以补救“三权宪法”的三权制度的宪法原则的不完备之处,从而使五权宪法成为实行民治的根本大法。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训政大纲》,并正式公布了五院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从而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以上五院相互独立,各自行权,五院正、副院长由国府委员担任。凡国民政府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均需由主席会同五院院长共同署名。

在《训政大纲》中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行之。这实际上将国民政府的组织架构纳入到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提供了依据。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着手宪法起草工作。宪法在起草中,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确定了人民民主原则,还遵循了社会主义原则,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面貌。

——摘编自豆星星《修宪制度研究》

材料三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建设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及其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所依据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和“新的社会形势”各指什么?指出《五四宪法》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2019-10-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9-2020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董仲舒首创以春秋经义决狱,以经代律,使儒家思想直接进入法律领域,从而奠定了礼法融合的基础。此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礼的进一步入律,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这一思想至唐代达到成熟程度,其突出代表是《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长孙无忌等奉唐高宗的诏令编纂,经过多次修改而成,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最完备的一部法典。它体系完备,包罗广泛,上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法制之大成,下开宋元明清立法之风气,其影响曾覆盖整个东亚,被称为“东方罗马法”,是“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

——李杰《从法律用语看<唐律疏议>“礼法结合”的特点》

材料二   6条:个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

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213条至217条:妻子必须服从自己的丈夫。

537条: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1598条:交易范围的物品,除特别法禁止出让者外,均可出售。

1710条: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约定支付报酬,工人必须遵守雇主关于工资定额的约定。

——《法国民法典》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法国民法典》。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22-01-2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B.属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C.为中国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