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主要是通过控制当地的部落首领或酋长来实现的。这一治策被此后的中原王朝相继沿用,地方大姓、“夷帅”、羁縻府州等西南边疆历史要素都是该治策的具体体现。元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设“蒙夷参治”制度。当时云南参政、平章、宣抚、安抚以及路、府、州、县等官,皆由大批的蒙古人、契丹人和当地人担任。吴永章曾言:“有元一代创立蒙夷参治之法,而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始有土司之名。”明代将元朝的“蒙夷参治”发展为“土流并治”的治理思想,使其普遍运用于西南边疆地区。清因明制,大体皆如此,在西南地区的基本治策是:以土官“钤制”地方,再以流官对土官进行“弹压”。

——摘编自张楠林《明清时期云南“土流并治”管理模式与边疆治理逻辑》

材料二   西藏和平解放及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1998年,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达4985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74.1%,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占80%,在自治区主席、副主席中占77.8%。至2021年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80.1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831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0元。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不仅给西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而且还专门召开了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从人力、技术、财政、物资等多个方而给以援助。

——摘编自姚俊开、马汉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藏的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之后封建王朝管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今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023-10-1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畜兼资”。

——摘编自郑楠《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前135年—前109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今西南边疆共设置了犍为、益州等9个边郡,将西南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多由将军兼任,有的是由皇帝下诏征来,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屯兵驻守于边疆民族地区,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

——摘编自《土司制度及西南边疆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时期玉米在浙江种植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玉米引入对饮食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边郡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他在论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时,还特别提到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4 . 读图及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所示


   
图一 秦汉时期西南部族分布图 图二 云贵两地元明军屯、卫所分布图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20145月,习近平同志在新疆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指出应从民族分布的空间布局和社会结构调整来促进,构建更深层次的民族互嵌格局是推动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秦汉和元明时期中国西南地区民族社会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图二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
2023-12-2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表明,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关系越来越紧密。
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
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从中国历史上先后实行的民族政策看,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差异的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内聚成了中国统一的格局。
从历史传统看民族关系各民族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历史阶段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6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0次组卷 | 34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雁门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史记》

材料二:清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清代将原属四川的播州地区(今遵义一带)划归贵州,广西北部地区的罗甸、望谟、册亨、贞丰数县亦并入贵州。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清朝在云南等边陲地区实行富有特色的基层驻军制度即汛塘制度,在边远地带以及与邻邦接界的地区,大量驻守绿营兵和各种土军。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使之同于内地。

——摘编自杨永福、陶亚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存在的隐患。列举汉代统治者为消除上述隐患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简述其作用。指出清朝治理西南的政策趋势。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
2023-10-0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也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依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措施
两汉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时间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 年蒙、回民族大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摘编自斯琴格日乐《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事务的政治本领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封建政府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治理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治理民族事务的积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蒙出使夜郎到滇王举国来降期间,西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设立了七个“初郡”,奠定了西南夷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初郡”具有郡县制与羁縻制双轨并行的二元结构特点。如滇地属益州郡管辖,益州郡治就设在滇王所在的滇池,但滇王又被“赐滇王王印”,依然享有统领其民众的权力。“以部族区域为郡县区域,以部族分合为郡县分合”,二者皆无固定空间,随部族居民之迁徙而迁徙。郡县长官的作用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掌控和象征性赋税的征收上。当时农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夜郎、邛都这些传统农耕区域以及部分郡县治所周边宜农的平坝区,而在昆明等“随畜迁徙”的游牧地区,农业经济还尚未发展或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汉王朝对西南夷的开发除了军事、政治目的外,一直是在“抚有蛮夷”“以属有夏”的思维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形下,西南夷社会结构的变迁表现为局部范围内的渐进变化。

——摘编自尹建东《对秦汉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中法战争后,中国西南边疆面临深刻的危机,清政府在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还对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积极调整,在西南沿边地区设置了三个边道。边道道员除了拥有广泛的行政司法权外,清政府还赋予其兼管海关事务、中外交涉和防卫边疆等权限,提高了边道应对边疆事务的能力和效率。此外,清廷在被迫参与中法划界的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的“国界”“主权”等意识开始逐步内化。清廷在西南边疆地区所实施的各项经营措施,使国家对该地区管理和控制逐渐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观念和国家认识。同时,中法战争的爆发对滇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自身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得边疆危机作为一种外部推力促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自觉地向国家靠拢。

——摘编自郑维宽《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的西南治边策略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时期对西南夷的经营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汉时期相比,中法战争后西南边疆治理的变化。
2023-06-1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十)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