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汉朝设有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唐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元朝设有帝师、宣政院等机构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明朝的礼部、提督四夷馆、五军都督府等分掌边疆民族的相关事务;清朝,设置理藩院专理蒙古等民族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的鲜明特点
C.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有效传承D.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设立象胥,主要职责是对来自各地的使者们“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秦代及之后的汉族王朝大多设有专门负责外交公文翻译的官职和机构。与汉族王朝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大多实行多语政策。元朝专门设立蒙古翰林院,“掌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清朝历代皇帝均重视翻译事业,并特设翻译庶吉士。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设置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1949年)、中共中央编译局(1953年)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1955年)三个国家级翻译机构,逐步实现了中国国家翻译实践的制度化,国家翻译实践机制也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外翻译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不仅成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升国际话语权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手段和媒介。翻译在中国一直作为治理方式加以实施,翻译与中国国家治理之间有着深厚的内生性演化历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国家翻译实践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玉霞任东升《基于国家治理的翻译史书写:理据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翻译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认识。
2022-11-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们为了争霸的需要,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疆拓土活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十分频繁。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在诸侯国霸业迭兴,势力日益发展的同时,华夏族与周边数民族也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融合过程。

——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材料二   公元前222年,秦向百越进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秦朝将50万罪犯谪庶到这里开垦土地,与越人杂处。秦政府又在这里修筑城、关、道路。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   汉武帝听说匈奴的宿敌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唐人诗作中,博望侯(张骞)已经成为英雄主义的一种文化象征。

——黎东方、王子今《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在岭南的统治举措与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