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中日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中日两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增进中日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摘自《后汉书·东夷列传》

材料二唐朝时期,自贞观四年至乾宁元年,日本前后派遣了二十次“遣唐使”,唐朝政府也派遣使节回访日本……日本“遣唐使”在唐朝期间开展多种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为民间文化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两国间的贸易渠道……唐中叶后,遣唐使贸易逐渐衰落,新开辟的东海航线使得中日商船活跃起来,中日海上贸易逐渐繁荣兴盛。据笔者统计,自唐开成四年至天佑四年间,史料记录的中日间来往的商船有37次……宋(朝)日通商的繁荣时期,每年两国来往的商船达百艘之多。

——摘编自韩洪文、董银苹、唐振《中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及当代启示》

材料三历史经验说明,当中日两国关系处于冲突时期,双方经贸往来就不能继续,就不能实现中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中日两千多年的贸易往来历史中,双边文化交流维护了中日关系稳定,并促进了中日经贸的发展……在中日交往的两千多年中,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出现过多次波折和危机,但最终两国经贸关系依旧保持良性发展,其原因在于中日经贸关系对两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韩洪文、董银苹、唐振《中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日交往的概况。指出后汉书的史料类别。结合所学,请你用“二重证据法”印证《后汉书》这一“概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日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从丝绸之路视角简述“宋(朝)日通商的繁荣”的原因。
(3)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日双方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写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深化同日本关系的理念和方针。综合上述材料,综述中日关系“波折和危机”、“良性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2022-12-20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下列史实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
朝代史实
汉代从合浦那徐闻县出发,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宋朝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以上史实可用以说明(  )
A.中外海路交往情况B.中华文化影响世界
C.我国推行闭关锁国D.欧亚海陆通道畅通
3 . 印信是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公私印章的总称。以下相关说法合理的有(     

①图中印信属于二手史料                                      ②图一说明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已有交流
③图二可用于研究元代中央对新疆地区管辖的历史 ④图三反映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4 . 《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受推荐出使匈奴而不辱命,得到朝廷嘉奖。宣帝即位后常咨询他国家大事。苏武最可能的职位是(     
A.掌理藩院事B.右曹典属国
C.羁縻州刺史D.领宣政院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     
A.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B.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C.推行郡县制加强对鲜卑族的管理D.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
6 . 秦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实行“一国两制”,设置“属邦”。汉称“属国”,其级别相当于郡,各有属国都尉。汉武帝时因大批匈奴部众来归,就在西北诸郡设置了五属国。相应的中央管理官职是(     
A.西域都护B.典属国C.鸿胪寺D.宣政院
7 .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 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 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 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 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 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 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传播情况
A 清末新政 期间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
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 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 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B
民国初期
1912 年 3 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
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 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
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
C 抗日战争 前期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
华民族发展史》(1936 年)、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 年)等。 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或其 他各族之光荣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 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8 .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一枚,下图为1784年出土于日本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印文。该金印可用以说明
A.中日交往历史悠久B.中日经济联系密切
C.日本全面学习中国D.朝贡体制遭到破坏
9 . 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2021-08-07更新 | 1147次组卷 | 27卷引用:浙江省桐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