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傲真训》曰:“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这一观(     
A.夷夏之辨的观念开始瓦解B.有利于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
C.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D.反映出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
2 . 在新疆阿克苏境内的遗址中,曾陆续发现“汉归义羌长印”“常宜之印”(常宜为汉代官职名)等文物(如图1、图2所示)。这些文物可用来印证汉代(     
A.对西域的管辖B.丝绸之路的开通C.与匈奴的和亲D.刺史制度的推广
3 . 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     
A.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B.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C.推行郡县制加强对鲜卑族的管理D.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2   秦朝形势图

图3   西汉形势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长城,包含了春秋战国至明共12个中国历史时期的遗存,历经数代戍边军民艰苦营造、开荒屯田,屡经战乱破坏但仍被不断修葺、巩固、扩建。长城不是一条单纯的墙体,而是由一系列设施组成的防御工事。战国秦汉时期构成了烽燧、屯田、仓廪、邮驿交通和野战驻军五大体系。长城地处农耕与游牧的边缘交错地带,长城以南温暖的气候和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如同磁石一样吸引着游牧民族千方百计地进入这里。自战国秦汉时期,长城沿线就有马市存在。明长城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在长城南北交通要道上建设了一批著名的马市和关城。近代以后,长城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山海关、平型关等长城沿线英勇御敌,赋予长城更多的精神内涵。

——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西汉各时期长城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史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汉时期,统治者每征服一块地方就设郡而治。如秦在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一举措(     
A.有效缓和了区域民族关系B.促进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发展
C.增强了基层治理的自主性D.保证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局稳定
6 . 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2022-05-23更新 | 2344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2021-08-07更新 | 1151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