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回顾从秦汉到近代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包含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其最基本的条件就在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自周初提出“敬德保民”或“敬天保民”的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重民”思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纵观思想文化史,兼综融合是其重要精神和传统。这样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以高度的凝聚力、坚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协同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对大一统社会的作用力。

——摘编自丁德科《略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大清一统志》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历经多次编修。康熙皇帝在给编修人员的谕旨中强调,要做到“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乾隆皇帝诏令纂修的“皇朝三通”,即《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一改“三通”以《禹贡》九州为纲的地理撰述格局,转而以当时的行政区划为编次,旨在展现清前期“非禹迹所能限”的辽阔疆域和“圣朝无外之治”。雍正皇帝认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早在《大清律例》制定之前,清王朝就将所行律令“颁行天下”,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俾荒服之人,成昭法守,斯尤大同之郅治”。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大一统”的内涵及维护“大一统”的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及实践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朝建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自称皇帝,署中国官号”“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辽太宗在位时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瓯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随着具备各项技艺的中原人户大量迁居辽境,辽朝诸种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胡峤记载辽上京:“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辽圣宗大中祥符元年,宋使路振至中京,辽圣宗衣汉服接见,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宋使苏辙见到燕京汉人“衣服渐变存语言”“左衽今已半”。

——摘编自刘璐、张宏利《辽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   清朝边疆治理采取“因俗治边”的政策,是在充分尊重、认可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以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与控制。入关之初,清统治者就对西北少数民族公开宣布:“一切政治,悉因其俗”,并设立机构处理少数民族的日常事务。在西宁地区,清朝设立专门办事大臣,掌管青海、硕特、辉特等部的军政大权,同时节制西宁的文武官员。在新疆地区,废除伯克官职的世袭制度,而由清政府直接任免,并制定官员品级,颁发官级印记。通过各城的大臣对各地区民政事务进行监督,对伯克的工作进行考核,并据此决定伯克的升迁等。

——摘编自贾原《清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因俗治边政策研究》

材料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党的民族政策确立、调整和创新发展也始终围绕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心工作,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质。

——摘编自狄鸿旭《新中国民族政策“人民中心”特质的历史演进、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民族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治边政策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2023-09-0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2五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景帝时,华夏族不断遭受匈奴南下侵扰,由于国力上的劣势,华夏在处理民族关系理念上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与“夷狄”恪守华夷有别、守土安疆,凸显“夷夏”之大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华夷观在部分知识精英的作品中发生改变,其中以西晋末年江统的《徙戎论》中的“华夷之辨”观最具代表性,但是当时的现实与江统的观念相去甚远,以匈奴、鲜卑为首的“五胡”都自认为是黄帝后裔。宋朝立国以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争夺政权,多个民族政权的并立使宋朝以正统自居并强调华夷有别的民族观。但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并未突出夷华之别,而是将夷夏在内的中国境内所有民族都纳入版图中,并且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促成了华夷一统的“天下共同体”局面。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后,不断有儒家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曾静等倡导反清复明,强调“夷夏之辨”的民族观;而清代统治者在思想上以“满汉一体”“天下一家”等与之抗衡,甚至公开辩论,从而在民族思想上取得主动和优势,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殊为不易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 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成为主流思想,并开始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多元建构和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一体建构。1988年,费孝通提出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点,并逐渐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表述。“一五”计划期间,156个大型重点建设项目中有40个在民族地区,8条新建铁路干线中有5条建在民族地区或直接与民族地区相连。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实行税收、贷款利率、利差补贴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尽快富裕起来。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摘编自李资源、张俊《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华夷观念变迁的总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识。
2023-08-27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清朝诸位皇帝大都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开始,向蒙古颁布了应遵守的法律制度。顺治年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条例。之后在康、雍、乾年间多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在蒙古部众中建旗佐,严格划分各部落之间的界限,以防止各旗间的联合。清政府还从法律上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不许蒙汉通婚,不准内地汉人到蒙地从事农耕,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清代边疆民族立法之举措使得清中央政府以法律为手段保障边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悦。1875~1878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清军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驱逐了阿古柏,收复了伊犁失地。

——摘编自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

材料二清朝的“盛世边疆”仍然存在着古代历史条件局限下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边疆内部及其中原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阂,各区域社会形态差异较大,难以在经济、文化层面形成紧密的整体,维系国家统一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共识。19世纪以后,清朝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渐低落。无论是为防止已经内部化的边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为杜绝外部新的边疆矛盾产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变”求“稳定”的安全策略。战争动乱及五口通商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迅速传遍全国,新旧矛盾交织的边疆地区,成为列强觊觎的薄弱环节。中国边疆被完全卷入列强的全球地缘竞争之中,“宗藩体系”土崩瓦解,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呈现出从全面包围,到逐次剥离,直至豆蔻瓜分的态势。

       ——摘编自李皛《全球化视角下的晚清边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立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9-30更新 | 171次组卷 | 3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新教材老高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处于元和清两个少数民族王朝政权之间的汉族政权,明王朝既继承了元朝留下来的庞大疆域及相关认知,又在把传统中原王朝的“中国观”“天下观”以及“内中国而外夷狄”等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明太祖认为“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御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从东北、到华北和西北、到西南等广大的民族边疆地区,被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明中央在边疆防御的主要对象。其次,明初继承了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施政治国的最高目标是“定天下于一”。……天顺御制《大明一统志·图序》中言及的“边疆”和“四夷”,不仅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民族部族或政权等。

——摘编自彭勇《徘徊在近代化社会的大门外:明代的边疆民族观念及政策评说》

材料二   “占领总统府”这一胜利,不仅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瓦解,同时也宣告了我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时代的即将到来。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必须解决好民族问题。1949年全国政协大会筹备期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考虑到底是搞联邦,还是搞统一共和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毛泽东专门征求著名的民族理论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李维汉的意见。李维汉同志旁征博引,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权实施的原则和意义,认为“不能不根据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经过不同的具体道路,采取不同的形式。”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初统治者的边疆民族观并指出该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