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A.精耕细作技术传播到边疆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D.游牧经济趋于衰亡
2021-02-12更新 | 421次组卷 | 18卷引用:学易精品同步课程-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2 . 公元10世纪是中国史的重要时间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而促使这一切的动力,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摘编自【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和清朝相似,辽、西夏、金、元的政治策略的统治阶层都同时吸收了东亚和中亚的因素,从而整合成为一个多民族帝国,既包括游牧民族、也包括农耕民族。这些王朝都同时使用汉族官僚和非汉族官僚,用不同的行政方式管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追求双语或多语政治,抵制全盘汉化。现代中国国家的形成是历史上内亚和东亚长期互动的产物。

——摘编自【美】罗友枝:《再观清朝——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东周时期蛮夷戎狄产生华夏认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辽、西夏、金、元抵制全盘汉化的表现。
2020-12-01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提前班)
3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粮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自成崇德《论清朝碱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清朝对地图中ABCD四处“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的措施,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2021-03-11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土司制。明代出现废除土司,改派流官的做法。到清雍正、乾隆年间,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这一变化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使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D.加剧了西南地区的落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B.明朝边疆的防御力量急需增强
C.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D.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线,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有信史以来,环境可说未曾大变。北方的游牧民族,凭恃武力,侵入我国的疆域内是有的,但因其文化较落后,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它还不得不弃其生活方式而从我,所以经过若干年之后,即为我们所同化。当其未被同化之时,因其人数甚少,其暴横和掠夺,也是有一个限度的,而且为时不能甚久。所以我们未曾认为是极大的问题,而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应之。至于外国的文明,输入中国的,亦非无有。其中最亲切的,自然是印度的宗教。……但宗教究竟是上层建筑,生活的基础不变,说一种宗教,对于全社会真会有什么大影响,是不对的。所以佛教输入中国之后,并未能使中国人的生活印度化,反而佛教的本身,倒起了变化,以适应我们的生活了。……至近代欧西的文明,乃能改变生活的基础,而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彻底起一个变化,我们应对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提炼材料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对此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