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陆行资车,水行资舟,反之则必不能行;幽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服食宜热,反之则必有变异。以是论之,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7《时务五事·立国规模》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并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两条元朝对地方或边疆实现成功统治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作者认为“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的理由。
(4)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020-11-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 耶律楚材,蒙古杰出的政治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1215年,蒙古大军攻占金朝燕京,受成吉思汗之邀投身蒙古。窝阔台汗即位后,对中原地区的管理出现蒙古“旧俗”和“汉法”之争,耶律楚材大力主张行“汉法”。他奏请设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任用汉人、女真人为课税使,赋税征收非常成功。随后窝阔台汗宣布设立中书省管理国政,耶律楚材为中书令。过去地方官军政大权独揽,耶律楚材奏请:地方行政长官专理民事,设万户府管理军事,课税所管赋税征收,而中央则总揽全局,成为一代定制。另外他还在全国立钞法,定均输,整理驿站等一系列政策,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摘编自常江《耶律楚材与元初统治》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成为蒙古名臣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耶律楚材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摘编自《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材料二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是如何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
(3)图中的方框表示哪个中原政权?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政权在图中①处设置什么机构以管理东北地区,概述这一时期对外关系有何新发展。
2020-11-2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政治治理

材料一   武王伐商后,实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与之互为表里的的是血缘纽带。这样为礼乐制度诞生提供了平台。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礼制使崛起于关中平原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是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大的东方大国。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时期治国模式、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我们认为清朝前期的中国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大体是这样情况:首先,八旗子弟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次,清军入关,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最后,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清前期的中国版图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所学知识,概况清朝前期分别在内地、新疆、西藏三个地区的管理措施。
2020-11-04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2020-2021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粮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自成崇德《论清朝碱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清朝对地图中ABCD四处“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的措施,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2021-03-11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建国以来,就不断受到蒙古的骚扰,这一状况延续了两百余年。明政府虽把对付蒙古势力作为边防的重点,并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无论是进取,还是防御,都一直未能消除明朝北方的祸患。然而,俺答封贡互市后,“三陲晏然,曾无一矢之警,境土免于蹂躏,生民免于虔刘,客兵不调,帑藏不发,即边费之省,不下百余万,即胡利之入,不下数十万,纵使虏酋明岁辄渝盟,而我中国今岁之利亦已多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清代前期,理藩院还兼管中外 交涉事宜,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上,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 制,而不强求划一。对少数民族上层,清政府采取如封爵、给体、年班朝靓、联姻等措施,其中 笼络、安抚首先重视蒙古是清政府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政府在军事上防御蒙古的措施,并说明“俺答封贡” 对明朝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治理政策的特点。
7 . 公元10世纪是中国史的重要时间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而促使这一切的动力,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摘编自【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和清朝相似,辽、西夏、金、元的政治策略的统治阶层都同时吸收了东亚和中亚的因素,从而整合成为一个多民族帝国,既包括游牧民族、也包括农耕民族。这些王朝都同时使用汉族官僚和非汉族官僚,用不同的行政方式管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追求双语或多语政治,抵制全盘汉化。现代中国国家的形成是历史上内亚和东亚长期互动的产物。

——摘编自【美】罗友枝:《再观清朝——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东周时期蛮夷戎狄产生华夏认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辽、西夏、金、元抵制全盘汉化的表现。
2020-12-01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提前班)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线,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把赋税制度作为统治西南土司地区的经济手段,同时也作为考量土官对中央王朝是否忠诚的标志之一。清代继承元明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后,按土司领地大小、人口多少、出产情况,规定了差发贡赋。赋额参照明代而定,并有所增加,但遇天灾、战争或朝廷为表思宠均有赋税减免的情况。赋税征收过程中,根据西南土司地区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灵活调整赋税征收时

间和税率,米粮与钱银交互使用。对征税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腐败行为也作了比较详细的防范规定。除缴纳赋税之外,西南土司地区还需向中央政府纳贡,贡是土官的自觉行为,无定额,可得到回赐。清代西南土司地区的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发展,使中央王朝对西南土司地区的统治较前深化了一大步

——摘编自党会先《论清代贵州土司地区赋税制度推行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西南土司地区赋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西南土司地区赋税制度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有信史以来,环境可说未曾大变。北方的游牧民族,凭恃武力,侵入我国的疆域内是有的,但因其文化较落后,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它还不得不弃其生活方式而从我,所以经过若干年之后,即为我们所同化。当其未被同化之时,因其人数甚少,其暴横和掠夺,也是有一个限度的,而且为时不能甚久。所以我们未曾认为是极大的问题,而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应之。至于外国的文明,输入中国的,亦非无有。其中最亲切的,自然是印度的宗教。……但宗教究竟是上层建筑,生活的基础不变,说一种宗教,对于全社会真会有什么大影响,是不对的。所以佛教输入中国之后,并未能使中国人的生活印度化,反而佛教的本身,倒起了变化,以适应我们的生活了。……至近代欧西的文明,乃能改变生活的基础,而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彻底起一个变化,我们应对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提炼材料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对此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