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贾谊以“古之治天下,至娥(同“纤”,细致)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为由,建议朝廷积贮备荒。统治者创建常平仓,通过丰年增贾而籴、歉年减贾而巢的手段,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达到供应官需民食的目的。朝廷对灾民的赈济方式有发放食物、衣物、钱物等。除赈济粮食、钱财之外,官府还“列地以分民”,力图从根本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这些备荒政策受到后代王朝的效法。

——摘编自潘明娟《汉唐时期荒政思想发展初探》

材料二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宋代官员在荒政实践中特别强调赈济灾民要在其未流移前尽快进行,确保粮食相接,使其“不至失业”且“比屋安堵”。鉴于灾荒必然导致粮食供需失衡,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适逢“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他力主将粮价“增至斗百八十”,并命“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待“米既辐凑,遂减价还至百二十”。这种以市场化手段缓解粮荒和平抑粮价的做法,不失为赈灾济荒的明智之举。宋代朝廷有效的政治制度建设,使其可尽其所能地调动全国资料应对频繁的自然灾害,提高了救灾成效。

——摘编自张福运《宋代荒政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荒政实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汉代相比,宋代荒政实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4-01-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内涵,而这些思想随着社会和经济进步,不断发展演进,最终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中,记载了中国思想家孔子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的“大同世界”,主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儒家思想注重社会成员互助,倡导地方士绅和商人救助无劳动能力人员,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忧患意识,注重于储谷防饥,国家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政府实行“养恤”制度和“蠲缓”制度,不仅灾后有国家政府安置灾民,还减免灾民赋税,发展生产。

——摘编自朱晓宁《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初探》

材料二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始终处于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核心地位,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浓厚的公平色彩,其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平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安全稳定机制。从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历程来看,其理论内容不断扩展,随着理论的演化而进一步地系统化。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镶嵌在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当中,因而社会保障仅仅被当作一种收入再分配以及实现收入均等化的工具而存在。20世纪庇古创立的福利经济学,论证了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这种理论对西方“机制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推动作用。二战以后“机制模式”在各国的迅速发展,则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密切相关,在其理论的引导下“机制模式”逐渐完备,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保障模式。

——摘编自吴春明张辉《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沿革及其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当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57年,宋仁宗下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此后,宋廷又陆续颁行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包括针对无业流浪人员的“惠养乞丐法”、针对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的“居养令”、针对各类穷困居民的“助葬之法”等。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加强官方救助力度,诏令各地城镇广设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救助机构,明确各救助机构的职能,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体系。

——摘编自谭凤娥《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述评》等

材料二   晚清政府在北京社会救济体系建设中注重对绅商等社会力量的吸纳和鼓励。晚清官办“养济院、育婴堂、栖流所及各项善堂善局”归“有司经理”,但是多“择绅民良善为众信服者董其事”。20世纪初,清代城市的社会救济制度步入了转型期:一是减少粥厂数量,保有少量粥厂对无劳动能力者实施养恤;其余粥厂或停或转,转型的粥厂一般改为教授贫民工艺技术的教养局和教养工厂。二是新设了部分教养局和教养工厂。三是新设一批工艺局所,这些局厂以发展工艺为主要目标,给贫民提供宝贵的就业机会。

——摘编自王宏伟《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与晚清城市社会救济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城市社会救济发生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文王时发政施仁,从救济鳏寡孤独这四种人开始。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文帝时置仓积谷,预防荒年。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北宋范仲淹捐出全部个人资产,在苏州成立一个“范氏义庄”,将自己一人之财富转为家族共享之福利。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

——据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经历了从中共二大社会保障思想的萌芽,到新中国成立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单位保障模式,再发展为改革开放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保障模式。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截至2020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

——摘编自董克用、沈国权《党指引下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百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口流动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宋代流民的规模很可观,少者几千,多者十几万。隆兴二年,诏“开封府及京东西、淮南、江东、河北、河东路,明道二年以前流民去乡里者,限一年令归业者,仍蠲(免除)赋役一年”。……负责登记工作的是在城各厢官吏,“每见流民,逐家尽底唤出本家骨肉,亲自当面审问的实人口,姓名口数。逐家便给历子一道收执,照证准备请领米豆”。……也有流民由于资产的雄厚,转变为坊郭户。一部分寄居在城市的流寓之人取得常期定居权。

——摘编自陆爱勇《宋代城市人口管理探析》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流动成为时代的必然产物。国务院于198410月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至此,农民涌向城镇的闸门逐渐开启。随着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镇,城市的铁路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压力。1989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也由“控制盲目流动”调整为“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

——摘编自尹德挺《改革开放30年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针对城市流民采取的管理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414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7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官办医院用于贫病救治的例子。秦汉时期,由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的医事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地方郡县的医疗事宜和救助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汉书》中记载汉武帝刘彻曾设置收容和救治病人的专门机构。据《南齐书》记载,“子良于贫病不能立者,在第北立廨收养,给衣及药”;南北朝时,魏世宗不仅建设医馆救治京城内外患者,还召集名医编撰医书,发布乡邑,普及医学知识。唐朝沿用了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太医署”,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并在地方郡县建立分支机构,客观上起到了传播医学知识,救助基层贫病者的作用。

自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改变了统治者的慈善救助观念,并由此建立了“悲田养病坊”这种医疗救助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该机构在南北朝时期是寺庙僧人将社会、个人捐赠的田地捐出部分作为“悲田”,用于免费救助贫病人群的,到唐朝时期逐步演变成官方筹办的常设慈善医疗救助机构,专门救助贫穷老人、病人、残疾人及孤儿。

——摘编自陈文贤、李宁秀、任晓辉《中国历史上的农村济贫与医疗救助》


(1)根据材料,概况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贫病救治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对贫困人口和病患进行综合救助的原因。
2022-05-1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据记载从1937〜1939年,就有3万多难民来到陕甘宁边区。边区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来解决民生问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社会救济情况统计表(部分)

时间措施
19378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了“救济失业、调节粮食、服济灾荒”的政策
1938成立了经济委员会,负责具体的经济工作
19403《陕甘宁边区党委政府关于赈济工作的决定》规定“不仅依靠政府,而且主要以发动群众,进行相互调剂”
1940环县遭灾,边区政府拟定了“修筑由环县到定边之公路的计划”
19417《西北局关于救济灾民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对于有劳动力的灾难民应说服与动员他们参加工厂生产”

——摘编自《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对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粮食储备历史从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夏、周时代粮食储备已发展成为一项财政制度,中央、地方都已初步建仓,《周礼》中提出“荒政委积”是最早的粮食备荒储备。汉代仓储制度逐渐丰满,中央设立太仓、常平仓,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至此中央与地方两元储备制度基本建立。

——摘编自高瑛、储新元《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隋朝粮食储备体系渐趋完备,包括太仓、转运仓等中央储备,正仓、常平仓等地方储备,义仓等民间储备。正仓是指国家设置于各个州(郡)县的仓库,来自州(郡)仓和县仓收纳百姓所交租税,用于上缴中央太仓、供应军队、支付地方官员的禄粮以及驿递丁夫的口粮。常平仓粮食由地方政府在粮食丰收时高于市价购进,歉收时低于市价卖出,以平抑物价、赈灾备荒。义仓是设在村社,由百姓自愿捐纳,委托社司管理,具有自治色彩的民间储备。隋朝开创的中央、地方、民间三元储备体系在宋朝以后固定下来,对后世产生深远了影响。

——摘编自叶炜《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