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原有的地方政府体制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由此引发了19世纪英国的基层治理改革。19世纪30年代英国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成果是(       
A.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B.率先构建英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C.社区发展为英国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D.乡镇成为英国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2 . 20世纪中后期,德国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对社区自治权予以保护,规定社区机构的人员和经费使用安排完全由其自主决定,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支持以及社区居民缴纳的服务费用。宽松的社区治理制度为社区居民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增加了居民对社区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由此可知,德国基层的治理模式(       
A.旨在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能力B.是代议制民主在基层的缩影
C.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反映出政府权力的逐渐削弱
3 . 20世纪末,西方国家在贫穷落后的城乡社区施行“社区企业家项目”,依靠与鼓励贫困社区所驻地的中小企业参与改造贫穷社区和“城中村”,其目的不只是解决废弃旧房的维修与重建问题,更重要的是以此为突破口,对贫民区进行综合治理。据此判断,该项目的实施(     
A.弥补了政府对社区管理的不足B.秉持着济贫互助的理念
C.使社区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D.意在稳定社区周边秩序
4 . 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北部的“The Viliages”(中文译名:群村)是美国商业养老社区模式的代表。“群村”内部分布有密集的娱乐活动设施、便利的医疗服务设施和友好的道路设计,适老化的设计理念在这里随处可见,目前“群村”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社区。这可以佐证(     
A.美国的社会矛盾基本缓解B.美国社区的重要性超过政府
C.政府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D.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从道德感情的基础出发,提出“仁者爱人”之说,为儒家慈善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孟子主张先天性善,仁之端也”,认为“恻隐之心”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的动机所在,这两本书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成为后世慈善组织及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民为邦本”是儒学的重要思想,反映到社会慈善观方面,实施仁政。唐宋明清诸朝的一些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即受到这种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力行仁政,兴办或扶持慈幼局、养济院、普济堂等各类慈善机构。大同思想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内容,对后世的社会慈善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明清时期,商人也自觉地加入社会慈善活动中

——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资源。基督教倡导“博爱”,讲究“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信奉“十诚”,奠定了早期慈善意识的基础。在阿奎那看来,慈善是超自然的、直接指向神的美德。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将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视为最高价值,同时施爱于他人。这种基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助行为,将慈善意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康德认为,他把建立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政治作为最高的善。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他认为,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做好事,是每个人的责任,即需要政府监管。他强调应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严,不能简单地把慈善看成是一种“施恩”。

——摘编自王晶《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慈善思想与西方慈善意识中获得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慈善公益机构或被勒令裁撤,或自行消散。20世纪初,清王朝为巩固其腐朽没落的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即清末新政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要求各地选择公正廉明的地方士绅,办理地方自治事宜。《章程》中包括地方慈善公益事业的项目有:举办中小学堂、劝学堂、阅报社、图书馆等,清洁街道、清除污秽、施医药局、医院、戒烟会等,修缮道路、建筑桥梁、疏通沟渠等,设劝工厂、工艺学堂等,救贫、恤、保节、育婴、施衣、施粥、义仓积谷、贫民工艺、救生会、救火会、救荒、义棺、义冢等。可见,地方自治事宜多着眼于慈善公益事业,地方自治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

——摘编自余群《晚清慈善事业的变迁》

材料二   追根溯源,西方的慈善事业肇始于宗教教义的感召,最初是个人或者宗教团体的自发性民间行为。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规范民间公益性事业的法律——《慈善用途法》,也称《伊丽莎白一世法》。此后,西方近代慈善组织大批建立,体现出西方社会在应对社会结构化变迁的一种举措。进入现代社会,慈善团体更是蓬勃发展,走上了组织化、专业化的道路。进入20世纪下半叶,很多西方政府积极介入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推行至社会各个层面。同时,很多社会问题并未妥善解决,政府科层体系庞大,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日益凸现。于是,政府尝试与民间机构合作,共同提供福利服务,并且引入市场观念、促进竞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摘编自赵环《西方慈善事业专业化的经验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慈善事业获得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7 . 在中世纪的法国,乡村共同体作为一个自治性质的单位,以习惯法为基础,在得到领主同意后,通过村民会议自主管理公共事务。17世纪开始,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村民会议逐渐为王室监察官所掌控。据此可知,17世纪的法国(     
A.已经形成完备的成文法体系B.乡村共同体丧失了自治权
C.民族国家形成影响社会管理D.基层治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2022-12-29更新 | 729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英国在都铎王朝时期采取了如下措施。这些措施折射出英国基层治理的特点是(     

1572年

通过强征济贫税的条例,每一教区须对其贫民负责,任何须由济贫税负担的人可以被遣送回原籍

1601年

伊丽莎白女王把已有的惯例用济贫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由官方划出一条贫困救济线

A.英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B.中央政府承担救济的使命
C.民间慈善机构受到约束D.注重实施地方救济的责任
9 . 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贫困多是通过教会、修道院、教会医院和同业行会进行,属于民间或者宗教性质的救援活动。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地方的治安法官可以教区为单位进行社会救济、征收济贫税和核发救济费用等。该法律的颁布(     
A.扩大了治安法官的司法权力B.弱化了教会的社会救助功能
C.明确了救济贫困是政府的职责D.发展了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退休官员、有科举功名的候选官员等组成的乡绅阶层,活跃于乡村社会之中。当时,国家权力逐步从乡村退出,出现“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情形。乡绅作为“居乡之士”和“在野之官”,既被乡民所崇敬,又是“惟一能合法地代表当地社群与官吏共商地方事务”的集团,成为乡村公共事业事实上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乡村治理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近代英国乡绅阶层是介于有封号的贵族和富裕农民之间的中等阶层,由骑士、在农村购买土地的工商业者、租地农场主和有实力的大农等发展而来。中世纪晚期,国王为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委任乡绅担任地方治安法官、税收专员等职务,乡绅掌握地方治理权,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乡绅自治”。到17世纪中叶,乡绅占有全国土地近元分之一,成为占有地产数量最大的一个阶层。乡绅还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使下院成为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的重要阵地。乡绅阶层在16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运动和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乡绅之治”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明清时期的乡绅阶层相比,近代早期英国乡绅阶层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08-03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3月网络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