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国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稳定且内涵丰富的治理方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所体现的“羁縻”原则或精神,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实行间接统治,即以夷治夷,利用被统治民族的领袖对其所在民族进行间接统治;其二、以因俗而治保留被统治民族的行政统治方式,具体要求做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其三、以怀柔之法笼络被统治民族上层,进行封官加爵,给以俸禄冠戴。中国古代的民族羁縻政策就是通过特殊的民族行政建置予以保证。

——郭苏星、孙振玉《论中国古代的民族羁縻政策》

材料二   关于党的民族政策的申述,应根据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中民族政策的规定。又关于各少数民族的“自决权”问题,今天不应再去强调,过去在内战时期,我党为了争取少数民族,以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它对各少数民族特别表现为大汉族主义)曾强调过这一口号,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但今天的情况,已有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已被打倒,我党领导的新中国业经诞生,为了完成我们国家的统一大业,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分裂中国民族团结的阴谋,在国内民族问题上,就不应再强调这一口号,以免为帝国主义及国内各少数民族中的反动分子所利用,而使我们陷于被动的地位。在今天应强调,中华各民族的友爱合作和互助团结,此点望你们加以注意。

——《中共中央关于少数民族“自决权”问题给二野前委的指示》

材料三   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199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朝实行民族“羁縻”政策的措施,并指出其边疆治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战时期”我党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措施,分析该“指示”中政策调整的原因,并指出该政策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会议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方各国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特点和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慈善事业兴起,有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慈善团体或机构都包括以认捐为前提的组织方式,入会会费、每年会费、一次性捐赠、募捐使慈善社团岁入动辄上千英镑。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监督机制既体现在行政监督中,也体现在财务监督方面。行政监督包括年会、会长或委员会对社团记录的审查、会长对慈善机构的视察等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慈善社团或机构的规定大多数都包括惩处办法,详细又严格。但是惩罚并不是目的,要求成员在处理会务时保持肃静、规定必须交纳会务费以及保障有资格享受福利的会员利益不受侵犯等,但大量善款依然不可避免地被侵吞、贪污或挪用。英国的18世纪由于慈善活动活跃,特别为英国下层民众提供服务而被誉为“慈善时代”。

——摘编自姜鹏成《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初探》

材料二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当年还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还举办了中华慈善奖的评比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发了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社会上掀起了开展慈善事业的高潮,同年还举办了奥运会,我国南方遭遇了雪灾,当年接受的捐赠款物是前一年的3倍多,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对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慈善组织根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不同地点量身打造了帮扶手段,切实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自己的担当。

——摘编自李春鸽《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和新中国慈善事业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
2023-12-14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阅读材料,说出欧洲中世纪有哪些机构在进行社会救济?

材料一   据统计,宗教改革前至少有110座养育院和2000多家施物所归教会所有,在这些场所接受救济的贫民有近9万人……          

——彭迪先《世界经济史纲》

材料二   林里吉斯圣三一行会规定:当会员陷于贫困时,有权利从行会的收益中获取生活救济。

——金志霖《英国行会史》

材料三     中世纪的庄园对贫困佃农的救济,包括为寡妇和幼子谋生,对孤儿提供监护和救助。

   ——《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生活》

2023-11-0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材料:

取得自治权的城市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相应打击了封建势力,成为致使封建制度衰落的决定性力量;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在逐步壮大的过程中,走向封建王权的对立面,从而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资本主义政治革命。…城市的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引发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瓦解了封建制度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成为西欧封建制度迅速解体的根源,也促进商业资本文明的发展。…自治城市明显地区别于封建体制和教会所建立的社会秩序,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市民所需要的世俗文化、世俗教育。

——摘编自尚慧霞《论西欧城市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起源的政治影响》等


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3-11-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从道德感情的基础出发,提出“仁者爱人”之说,为儒家慈善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孟子主张先天性善,仁之端也”,认为“恻隐之心”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的动机所在,这两本书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成为后世慈善组织及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民为邦本”是儒学的重要思想,反映到社会慈善观方面,实施仁政。唐宋明清诸朝的一些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即受到这种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力行仁政,兴办或扶持慈幼局、养济院、普济堂等各类慈善机构。大同思想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内容,对后世的社会慈善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明清时期,商人也自觉地加入社会慈善活动中

——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资源。基督教倡导“博爱”,讲究“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信奉“十诚”,奠定了早期慈善意识的基础。在阿奎那看来,慈善是超自然的、直接指向神的美德。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将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视为最高价值,同时施爱于他人。这种基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助行为,将慈善意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康德认为,他把建立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政治作为最高的善。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他认为,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做好事,是每个人的责任,即需要政府监管。他强调应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严,不能简单地把慈善看成是一种“施恩”。

——摘编自王晶《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慈善思想与西方慈善意识中获得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君主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官的控制。后来,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公有财产的大量流失,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作为共同体主要纳税人的部分村民则利用这一机会及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逐渐把持了乡村的政治权力,决议权从全体村民转移到村民“委员会”,带来乡村共同体内部权力机构性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利用乡村共同体在近代早期所遭遇的经济困难,将其置于自己的“财政监护”之下。在掌握共同体经济命脉的同时,中央政府逐步实现了对这一地方政治单位的直接控制。

——摘编自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乡村共同体与村民自治》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法国乡村共同体走向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你对乡村治理的认识。
2023-08-29更新 | 166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7 . 中世纪以来西欧的基层治理经历多次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城市是在束缚人身自由的封建体系包围下的一个自由、自治的世界。也就是说,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离的。这一分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中世纪的城市因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市民阶级积极参与政治,在法国,形成了“三级会议”。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所需要的世俗文化、世俗教育渐渐产生。

——摘编自杨婉嘉等《罗马帝国与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88年,英国颁布的《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郡自治市与郡的地位相同,不受郡议会管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郡自治市议会管理市内事务。还建立了一个伦敦郡,使伦敦地区单独成为一个郡,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伦敦郡议会管理伦敦事务。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成为英国地方政府的第一层级。

——摘编自孙宏伟等《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材料三   西方国家发展进入到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慢慢趋于成熟,经济资源积累也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社区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也在逐步改变。西方国家在促进社区发展管理上,主要采取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美国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向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为居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用不着自行兴办和直接管理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种机构。

——摘编自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分离的实质,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地方政府法》颁布的历史背景,指出当时英国地方政府设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趋势。。
2023-08-28更新 | 16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民社会组织意指立基于私益与公益之间的协调,通过志愿机制来达成个体、政府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均衡状态,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社会团体。西方近代早期西方公民社会组织活动范围主要限于赈灾救荒、济贫助困等领域,重要使命是患善捐赠和济危扶贫,着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境况,为亟需帮助的人群提供基本物质支持和人道主义援助,力争纾缓社会不平等现象。这一时期,公民社会组织这一概念还十分陌生,其发展更多呈现为“混沌萌芽”形态,组织行为则呈现出鲜明的慈善色彩。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西方各国民主政治建设已基本成型,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和公益满足方式悄然发生改变。传统时代的教会公益与小共同体公益为"国家十市场"公益所取代。人们开始通过自由结社,在国家提供和市场交换的公共物品之外寻求更适宜于满足自身利益实现的组织方式。西方公民社会组织发展逐渐突破了在萌芽阶段长期拘囿于“互助互济”“扶弱救困”等感善领域的单向度或偏于一隅的发展轨迹,彰示出“捍卫公平”“匡扶正义”主基调,其组织类型日益多元,运作模式渐趋专业。

——摘编自王建琴《从西方国家社团组织发展的历史脉络看现代公益制度发展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社会组织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方近代公民社会组织的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帝国早期的弗拉维王朝(公元69年—公元96年)针对平民实行了“面包与竞技场"的社会福利政策。对于平民来说,"面包"是他们首要的生活需求。为安抚平民和取得他们的支持,弗拉维王朝统治者尽量满足平民的物质需求,苇斯帕芗就经常性地给平民发放食物和礼物。弗拉维王朝统治者大兴土木,修筑了各种大型公共建筑。在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技师已经发明了吊装机械,可以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并降低建筑成本,但是苇斯帕芗拒绝采用它,而是尽量多地使用人工力量,以给平民创造各种就业机会。弗拉维王朝时期竞技运动更多地脱离了统治者个人享受的范围,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平民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何立波《罗马帝国社会福利政策透视》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西欧民生保障体系的形成是特定历史下的自发产物。它以保障共同体成员的普遍生存为第一要务,更侧重物质利益,生产功能是这一自发体系的根本所在。这一体系强调群体权利和群体利益,注重保障生产者的普遍生存,避免两极分化。中世纪时期,因国家组织的虚位,各类社会组织成为这一自发体系发挥作用的主力军,在保障民生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治理的特色和传统。

——摘编自雍正江《中世纪西欧社会下层民生保障体系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帝国早期社会福利政策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后期西欧民生保障体系的特征。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

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