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米不能久而不便大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钞太虚,亦复有泡烂。是以白金之为币,长也。”对于民众来说,白银有保值和储存的便利。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对明王朝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等级秩序的致命颠覆,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中期笔记曾有记载“纳银四十两,即得冠带(借指官吏),称义官”。明某话本中写道“如今人最易动心的无如才,只因人有了两分村钱,便可高堂大厦,美食鲜衣,使婢呼奴,轻车骏马……又有这些趋附小人,见他有钱希图叨贴,都凭他指使,真是个钱神”。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围绕白银流通,当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郭良伦《白银货币化之下的明朝中后期中国与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023-12-2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在漫长的丝绸之路历史上早已经历了国际化的过程,其中宋代货币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考古挖掘显示辽境内出土的钱币主要为宋朝钱币,占数量70%以上。……近年发现的若干金代窖藏中,出土了大量宋辽钱币,其中宋钱占70%以上。从西夏遗址、窖藏和考古发掘中发现,宋钱币占西夏流通钱币总数的90%上。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均有大量的宋币出土。……有统计显示,到 1959年止,东非发现中国、罗马、埃及等国古代钱币中中国钱币占 57%,其中能鉴定出年代的又有 91%是宋钱。

——摘编自崔蕊满《宋代钱币的国际化程度考》

材料二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 “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钱币国际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美元彻底走出了英镑的阴影,成为世界主导货币,实现了由区域美元到世界美元的华丽转身,开始了其长期的霸权之路。

唯有成为金融强国方能成为经济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资源的重要使用者,但还不是重要配置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表明,黄金汇兑本位制解决不了全球金融稳定的问题,人民币在过去十多年已成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力量。图是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示意图:


——摘编自徐鸿《货币政治:美元霸权的式微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兴起》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能够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意义,并概括其基本路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年,美国纽约合众国银行宣告破产,造成国内银行倒闭风潮,并迅速蔓延到欧洲。由于德国冻结了英国的对德投资,其中多是法国和其他国家在英国的存款,引发债权人涌向英国银行提款,致使英国大量黄金外流。1931年9月21日,英国被迫宣布停止现金支付,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英镑价格迅速跌落,英镑对美元的比值由四美元三十七分跌到三美元四十分。英镑贬值使英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抵制了美国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多达十五个,包括英帝国所属自治领及其成员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及日本等国。

——摘编自崔树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国际经济战》

材料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的表现及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及实质,指出20世纪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趋势。
2023-09-21更新 | 11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银元成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之一,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币制与之竞争。成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决定铸造大钱、发行钞票,而户部“铁既可以抵钢,铅似可以抵铁”的措施造成恶性通货膨胀。1886年,张之洞购进了英国的造币机,开始铸造广东银币,引起各省效仿。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钢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1910年清政府将银币造币权收归中央(部分省份也可以代中央铸造银币并标明省份名称),开始铸造统一的“大清银币”,其主体形制与钢圆相似。全国的行用银元形制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摘编自李钰《浅析晚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

材料二   194812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人民币是在统一晋察冀边区银行币、冀南银行币、陕甘宁边区银行币、西北农民银行币、北海银行币等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批人民币”发行的历史条件,分析人民币发行流通的积极作用。
22-23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交子大致经历了私人发行和官交子两个时期。宋代四川是铁钱流通的区域,铁钱流通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仍有许多缺点。据记载:“川界用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而蜀地买罗一匹,需要20 贯。发行交子的商家是由政府批准的,他们“连保作交子”,每年要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在由 16 家大的富商主办时,交子就“用同一色纸币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有铺户印记“押字”和“密押”,“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记”。任何交子的持有者,都可拿到发行的商号兑换铁钱。官交子制度起初对社会经济发展 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大量增发,成为政府搜刮财富的手段,以致大幅贬值,趋于崩溃。

——摘编自孙健《中国最早的纸币的产生及其流通》

材料二 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 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 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 银矿不足的缺陷。政府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 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止,因此在流通领域仍然是“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交子产生和流通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货币体系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形成原因。
2023-02-11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三) 历史试题
7 .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自从十世纪后,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北宋南渡,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同时还进行了军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南方农业获得了大发展。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   元朝纸币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元政府具体规定:“禁止金银、铜钱在市面流通”,“只准官收作价”,把收集的金银集中于国库,作为纸币发型的本(准备金)……元朝纸币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于其严密的钞法——制度性。元政府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中书省颁布《整治钞法条划》,对元朝纸币的发行流通等作了基本规定……它开世界纯纸币流通之先河,凭借元朝辽阔版图,流通范围空前扩大,其影响远达欧洲。

——吴建军《浅谈元朝纸币的产生原因及流通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朝代与重要原因。结合所学,分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纸币最早出现的朝代及其名称。概括元朝纸币的特点。
2022-10-19更新 | 28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合格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历时期的一条鞭法,正式确立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约束了当权者滥发货币的权利,切断了明王朝通向恶性通货膨胀之路,推动了生产和贸易增长。白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象征与产物,推动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也由前期的严峻冷酷到中后期的自由奔放,对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陈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等

材料二   19346月,美国颁布“白银法案”,在国际市场大肆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为寻求创造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型的信用货币,南京国民政府经多方探讨,于193511月推行币制改革,发行法币,完成了从“金属单元货币”到“信用货币”的转变。对此,马寅初曾批评说,法币制度的设计注重在对外的稳定,而法币对内价值的稳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后,国民政府的权威与法币的价值紧密地拥绑在一起,由于国家政权与社会经济的基础并不稳固,新币制难逃多外的命运。

——摘编自贾钦涵《“纸币兑现”之争与1935年法币改革决策》

材料三   2009年,人民币开启国际化进程,这被认为是21世纪维欧元诞生之后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事件、2017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共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新加坡、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不断优化,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使用也稳步扩大,成为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

——摘编自张晓莉、李倩云《人民币国际地位、汇率波动与境外中国金融资产持有量——基于PVAR的实证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居正(-1582)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材料二 “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奠定于明代前中期,内在的驱动机制到底为何?总结来说,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导致中国出现大量顺差;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贡赋纳银运作体制;明初政府发行的宝钞由于是不兑换纸币,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

——摘编自邱永志《元明变迁与明代货币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022-01-2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仪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建立在一种双金属通货制的基础之上,日常购物用铜钱,较大的商业交易用白银。16世纪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大部分税收都以银子来计算交付,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铜钱要铸造,而银子不用铸造。这两种货币金属的兑换率随着供应情况很容易波动,对所有百姓有直接的影响。虽然纸币最早产生于中国,但明初几次试发纸币都不成功使得纸币不受欢迎,很快清朝政府就下令禁止再发纸币。

——摘编自韩书瑞《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迫于财政与经济压力,进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尝试,但除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外,在货币制度方面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先后实行了金本位制,金银比价发生很大变化。这不仅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结算,而且直接影响到清政府的对外借款与还本付息问题。在甲午战争后的对日赔款与义和团运动后的庚子赔款中,清政府遇到了严重的“镑亏”问题,从而引发了关于货币改革与本位问题的激烈争论。

——摘编自燕红忠《本位与信用: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及其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货币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改革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