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关税演变:中国直到________才开始取消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_______
2023-10-0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16·选必一第1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秦汉徭役:秦汉徭役有________三种。
2023-10-0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16·选必一第1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隋朝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_________,征派________
2023-10-0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16·选必一第1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反映出(     
北魏至唐丁中、赋役年龄表

年代

成丁年龄

赋役初始年龄

北魏太和

15

15

隋开皇

18

18

唐武德

21

20

天宝

23

——

A.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B.政府财政危机的加剧
C.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
D.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59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成立,其重要职位均由外国人把持。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开始后,才有部分中国人担任重要职位。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B.近代条约体系的崩溃
C.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D.中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6 . 下表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行政级别

财政来源

中央

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

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形势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渗透了以民为本的理念D.使中央掌控税收调拨权
2023-09-04更新 | 474次组卷 | 9卷引用:16·选必一第1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万历初年,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原本分别上缴的钱、粮和所服劳役一律合并且征收白银。此法推行后,北方部分农户的生计却加速恶化。这主要是因为北方(     
A.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B.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较低
C.承担更加沉重的国防责任D.社会风俗强调重义轻利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下图反映的是同治年间洋(货)关税收入变化情况,这一时期洋税收入说明(     
A.中国的贸易主权被破坏殆尽B.洋税成为清政府财政的主要税源
C.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经济扩张D.中国沦为西方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2023-08-30更新 | 282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税粮的收支由户部一元化统管。金花银出现后,皇室库房内承运库改以收贮金花银为主。正统时百分之七十八的金花银,亦即占全国税粮总数百分之九的折粮银,转移到皇宫内库,作为皇帝个人开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正统七年于户部另设太仓库。太仓库的收入供国家军政开销。为满足皇帝及后妃的奢侈生活,他们除挥霍内承运库收入的金花银外,还经常凭借皇权,向太仓库索取银两。但是,一旦国家财政拮据,皇帝却不肯动用内承运库存银。明末,朝廷一方面在全国加派“三饷”,另一方面内库“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不肯动用。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金花银”和田赋货币化趋势》

材料二   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凡有金银、外国各等银钱、面粟、米粉、砂谷、米面饼、熟肉、熟菜、牛奶酥等几十种商品,进出口通商各口,皆难免税。第五款规定:“向来洋药(鸦片)、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铅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由于商品周转税负很重,五口通商之后西方列强对华贸易没有像他们预想的大幅增长。为此,《天津条约》规定中国进口商品,在缴纳进口关税和2.5%的子口税之后,即可行销中国各地,各地不得再另外征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   19507月,国家将房产税、地产税统一成房地产税,停止对薪给报酬所得税与遗产税的征收;把原有的一千多个货物税征税品目缩减至358个,还将原规定按5%的税率缴纳税款的纳税对象标准从全年所得额未满100万元者扩大至300万元(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300元)者;同时将累进税率的累进级数由原来的十四级增加至二十一级,并规定全年所得额为1亿元者适用30%的税率。国务院于同年9月决定新解放区按照每户农业人口的平均收入累计征收农业税。年收入低于150斤者可以享受免征农业税的优惠;超过150斤者,按照3%—42%的税率累进征收农业税。

——摘编自陈平花《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深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正统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40—60年代我国关税征收改革的内容,说明上述改革发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年我国税制调整的方向,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税制调整的作用。
2023·江苏·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德宗时,杨炎为相,他牺牲了社会政策的立法,专就财政上整顿,就有财产之人而收其税,令于夏秋两季缴纳(夏输毋过六月,秋输毋过十一月),是为两税。两税法的精意,全在“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十八个字。“两税以资产为宗”,使有产者依其财产的多少,分别等第,负担赋税,而于无产者则加以豁免,虽不能平均负赋,而在财政上,还不失公平之道,倒也是值得称许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朝田赋征收基本上沿用唐宋以来的两税法,分夏税、秋粮两次缴纳,税率因地而异,差别很大。神宗初年张居正当权,推行“一条鞭法”。此法归并了原来复杂的赋役名目,赋役统一折银,征收手续简便,且量出制入进行分摊,使民户预知缴纳数额,官吏不易作弊。清朝的户籍不再有民、军、匠户的区分,赋役征收则基本沿袭明朝一条鞭法,原则上不再佥派徭役,百姓的主要负担固定为田赋、丁赋两大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将全国丁赋总数固定,以后每年均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额为标准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分配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行两税法的目的及其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隋唐到明清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趋势及其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其启示。
2023-08-28更新 | 22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