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1 . 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2)发展演变:
①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直到1937年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_____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③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_____,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⑤改革开放后,1985年颁布法律,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1987年,国务院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2023-10-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较易(0.85) |
2 . 明清时期
明朝
前期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朝
后期
(一条
鞭法)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_____流通量的增加
(2)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3)意义: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清朝
前期
(摊丁
入亩)
(1)过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_____,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 “摊丁入亩”
(2)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2023-10-1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3 . 隋唐时期
(1)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
时间制度内容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 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_____
唐朝中期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_____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2023-10-17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简答题 | 适中(0.65) |
4 . 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023-10-1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5 . 秦汉时期
田赋(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_____
(2)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人头税(1)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2)汉朝人头税分口赋、_____,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徭役秦汉徭役分为更卒、正卒、戍卒
2023-10-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6 . 如表为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中,关于规定的进、出口税率与原粤海关税的比较数据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商品每单位市价征税单位旧税率(%)新税率(%)
进口货棉花每担10元24.195.56
棉纱每担25元13.385.56
出口货茶叶每担27元30.8912.87
湖丝每担350元9.433.97
土布每担50元7.372.74
A.近代中国经济主权丧失殆尽B.英国贸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转
C.中国自然经济面临全面解体D.中国关税自主权已遭到破坏
2023-10-17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图示”



依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特点和影响。
2023-10-1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税粮的收支由户部一元化统管。金花银出现后,皇室库房内承运库改以收贮金花银为主。正统时百分之七十八的金花银,亦即占全国税粮总数百分之九的折粮银,转移到皇宫内库,作为皇帝个人开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正统七年于户部另设太仓库。太仓库的收入供国家军政开销。为满足皇帝及后妃的奢侈生活,他们除挥霍内承运库收入的金花银外,还经常凭借皇权,向太仓库索取银两。但是,一旦国家财政拮据,皇帝却不肯动用内承运库存银。明末,朝廷一方面在全国加派“三饷”,另一方面内库“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不肯动用。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金花银”和田赋货币化趋势》

材料二   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凡有金银、外国各等银钱、面粟、米粉、砂谷、米面饼、熟肉、熟菜、牛奶酥等几十种商品,进出口通商各口,皆难免税。第五款规定:“向来洋药(鸦片)、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铅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由于商品周转税负很重,五口通商之后西方列强对华贸易没有像他们预想的大幅增长。为此,《天津条约》规定中国进口商品,在缴纳进口关税和2.5%的子口税之后,即可行销中国各地,各地不得再另外征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   19507月,国家将房产税、地产税统一成房地产税,停止对薪给报酬所得税与遗产税的征收;把原有的一千多个货物税征税品目缩减至358个,还将原规定按5%的税率缴纳税款的纳税对象标准从全年所得额未满100万元者扩大至300万元(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300元)者;同时将累进税率的累进级数由原来的十四级增加至二十一级,并规定全年所得额为1亿元者适用30%的税率。国务院于同年9月决定新解放区按照每户农业人口的平均收入累计征收农业税。年收入低于150斤者可以享受免征农业税的优惠;超过150斤者,按照3%—42%的税率累进征收农业税。

——摘编自陈平花《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深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正统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40—60年代我国关税征收改革的内容,说明上述改革发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年我国税制调整的方向,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税制调整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着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3-08-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习讲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摘编自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史料二   五代以来,以衙前(宋代职役之一)主管物之供给或运输……(其他差役)各以乡户等第差充。民不胜其苦,而衙前为尤甚。今听免役,据家赀高下出钱,由官雇役。单丁、女户原无役者,概输钱,谓之“助役”。……一面便民,而一面亦借助役钱增岁收。……反对者谓“上户则便,下户实难”,语非无理。又于额用已足外,复增取二分谓之“宽剩”,则下户、单丁、女户更困。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三   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与以前税制的不同之处。简析实施两税法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指出王安石改革差役法的主要手段及其结果。
(3)根据史料三,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