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先秦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征收赋税;鲁国根据耕地的多少征收赋税;楚国根据土地产出的多少相应的征收赋税。这些举措
A.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使得铁犁牛耕在全国得到普及D.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2020-09-16更新 | 618次组卷 | 2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七中万达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叫“匠户”。唐代工匠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 内定期服役,宋代时匠户被宫府强制役使,元代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匠籍”,明代 时匠户要到官府轮班服役,清朝顺治年间废除“匠籍”。元代时编入“匠籍”的工匠
A.可以改变户籍并且能够自由流动B.在轮班服役之外可以自由经营
C.只能在长安的“东西织室”做工D.必须世代相袭且不得脱籍改业
3 .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2020-05-28更新 | 1022次组卷 | 35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土地登记簿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松弛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D.保证了国家赋税收入,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2020-05-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
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
6 . 清朝江浙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甩卖土地现象。“有力之家,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已买者,或者直接卖给佃户,或者以之“投送缙绅,以图脱累”。其中以城市商人地主为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税制调整引发了社会异动
C.租佃关系在日益普遍化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7 .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
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
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8 .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B.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2019-12-01更新 | 602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期中)文综历史试题
9 . 北魏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措施,政府依靠三长整理户籍,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规定每年向政府纳帛1匹、粟2石。这说明当时
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按照户籍人口征收赋税
D.征税标准达到历史低点
10 .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019-04-23更新 | 444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