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为调;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租庸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徭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读下表,选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平均年增长率(%)
1870—1890年
国内生产商品(农业产品、手工制造业产品、近代化工业品、矿冶业产品)0.32
进口洋货3.53

A.国内生产商品增长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进口洋货商品增长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进口洋货商品增长迅速说明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变化表明关税主权丧失便利列强倾销商品
3 . 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
2020-09-22更新 | 390次组卷 | 17卷引用: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5 . 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
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B.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C.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D.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
7 . 明中叶时,匠户匠籍仍然存在。清朝顺治二年,政府“免直省京班匠价(京班匠价即班匠银),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班匠银(国家对手工业匠户征收的代役金)。康熙以后,陆续将班匠银摊入田赋,以至最后废除了匠籍。这一系列变化
A.推动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B.体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
C.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D.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地位
8 . 清代前期,田赋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一省的赋税收入按户部核准的数额留一部分供本省开支,其余部分须按规定上解户部等;晚清,关税、厘金和盐税等财政收入日益重要,且大部分受列强和地方督抚控制。这一变化表明
A.专制集权体制趋于瓦解B.大一统的财政体制遭到破坏
C.传统自然经济遭到冲击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9 . 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
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019-06-06更新 | 1282次组卷 | 21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基础过关练)
10 . 北齐规定:“男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而隋朝规定:“男以21岁为丁,58岁为限实行从丁课。”隋朝这一变化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
D.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