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B.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2019-12-01更新 | 602次组卷 | 17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该表格是学者对清朝人口的研究。清朝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抑商政策的松动B.自然经济的解体
C.赋税制度的调整D.时局动荡的结果
2020-07-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北宋赋税结构变化(单位:万两)
租税(正赋)收入征榷收入商税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997)2408.11167.740060:40
天禧末(1021)2641.22670.0120440:60
熙宁十年(1077)2021.24247.4868.828:72

A.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B.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品经济繁荣改变财政来源比重
D.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2019-07-15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从古至今,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影响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李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户口册)不造而得其虚实,贫吏不该而好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的特点。说出两税法的实施有何作用。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1912年到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3)依据上图,说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经济特区条例及随后制定的各项具体法规,对到特区投资的外商给予优惠政策。例如在土地使用年限、使用货上给予优惠……外商可以独立经营,可雇用外籍人员;进口所需的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企业所得税率定为15%……简化外籍及港澳人员出入境手续等等。

——萧冬连《国门是如何打开的》

深圳市1985~1992年工业总产值和利用外资额统计表(单位:万元)

年份工业利用外资额工业总产值
1985654926662
198725216558311
1990323062202180
1992440564347007

——江潭瑜主编《深圳改革开放史》


(4)依据材料四,说出经济特区“特”在何处?从深圳的发展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20-02-2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5 . 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
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019-06-06更新 | 1282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2019-04-24更新 | 572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7 . 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


时代制度
西周时期“谷出不过籍”,井田制下,借民力助耕公田的劳役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状况分等征税。鲁国“初税亩”,按照土地数量征收实物。此后,按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
两汉时期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较少;按人口征收“口赋”,即人头税,数量较多。
十六国至北朝前期战乱背景下豪强地主控制大量民户,豪强负责征集所控制民户的租调,向朝廷缴纳。
北朝至唐中朝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役制或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清时期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结合所学,从表格中任选两个变化的时段,分别分析其赋税(役)制度的变化和历史影响。
时段一:从        时期到        时期变化及其影响:
时段二:从        时期到        时期;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例如,1981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75%,而1989年则降到33%。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4000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了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

——摘编自胡连生等《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势研究》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指出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质。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

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企业在纳税后,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是用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从1994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至199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国家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国家实行减税降费政策。2018年全年减少税费1.3万亿元。2019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一总体减税费将达到2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预期。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代的赋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摇役。唐前期实行“以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只以成年男子作为赋役对象,允许以“庸”代役,即缴纳一定的绢布代替服役;后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其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试教)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赋役度变化的影响。
9 . 北齐规定:“男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而隋朝规定:“男以21岁为丁,58岁为限实行从丁课。”隋朝这一变化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
D.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0 . 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