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北宋在招募民户租佃中,以订立契约方式确立租佃关系和租额。1119年,北宋在出租逃田、荒田时,为提高租额,实行竞价方式,“出榜限一百日,召人实封投状,添租请佃,限满拆封,给租多之人”。这说明,北宋(     
A.订立契约成为社会交易普遍准则B.农民依附关系有所减弱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经营方式革新D.流民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编户齐民起源于诸侯争霸,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从而建立了家户与国家的直接联系,而个体家户对于国家施政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一旦出现苛政,家户极易破产。这种状况(     
A.埋下社会周期性动荡的客观隐患B.旨在使地方行政组织体系精简化
C.为国家获取赋税提供有利的借口D.倒逼西汉统治者大量征收算缗钱
2022-10-30更新 | 42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培正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据宋代典籍《文献通考》记载,汉代男子“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每一岁当给郡县官一月之役,其不役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庸”作为赋役制度开始于汉代
B.唐代的租庯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C.“庸”的实行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D.唐代的“庸”缴纳的主要是白银
2022-02-27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明朝初年,百姓要交纳米、麦等实物赋税,还要负担繁重的徭役和杂役,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税和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政府需要的役,则用税银雇人统一完成。这一改革
①标志人头税正式被废除   ②减轻了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简化税制,便于政府征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2-13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设规创制


(1)依据所学,说出上述三幅图片分别的制度。其中,字母A代表的是_______。
图一:___________图二:____________图三:_____________(填写相应的制度名称)。
(2)将下列制度填入框内相应划线处,完成提纲。(填写字母)a.图一        b.租调制       c.科举制       d.图二          e.两税法        f.九品中正制          g.租庸调制          i.
选官制度汉朝察举制为主
曹魏创立___(1)___
隋唐形成___(2)___
中枢政务机构秦汉形成___(3)___制度
隋朝确立___(4)___
宋朝___(5)___
赋税制度南北朝___(6)___
唐朝___(7)___
___(8)___
(3)有学者认为,从图一到图二图三的演变,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参考示意图,你认为这里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2-02-1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而在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这一变化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使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
C.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D.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7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材料反映出秦朝
A.赋税沉重B.战乱频繁C.大兴土木D.律法严酷
8 . 如表是2018年中国征收个人所得税一览表。据此可知,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旨在
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
(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适用)
级数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
1不超过36000元30
2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102520
3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2016920
4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2531920
5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3052920
6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3585920
7超过960000元的部分45181920
A.彻底消除贫富差距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促进社会有序发展D.完善国家税收制度
2021-12-02更新 | 33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9 . 下图反映的是唐朝户口变化。此史料可用来研究

图1

图2

A.纳绢代役的意义B.均田制破坏的原因
C.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0 . 康熙时期,苏州阊门外的踹坊工匠“从前数有七八千余”,到雍正七年增至万余人,“皆系外来单身游民”。这一变化
A.表明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B.加剧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C.反映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D.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