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590年,隋朝发布诏令,将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一律改为编户,有事时应征出战,战事停罢之后,散归本籍,和一般民户同样地垦田、纳租课。这一诏令的施行
A.增强了军队战斗力B.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D.促进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2 .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2021-09-27更新 | 8238次组卷 | 78卷引用:2021年辽宁历史高考变式题
3 . 唐朝实行折纳制,即部分课户所承担的法定物质形态或品种,根据国家标准,转换成其他物质形态收纳,如江南地区的“折租纳布”,关内诸州庸调等“变粟取米”,河南、河北不通水利之州“折租造绢”。折纳制的推行
A.利于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B.削弱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有助于抑制土地兼并现象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区域化
4 . 东汉编户数本来就大大少于西汉。及至(东)汉末大乱,“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袁谭(袁绍之子)都督青州,“虽有万口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三分不入一”。刘备屯樊城时,诸葛亮曾说:“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材料反映出东汉以来
A.战乱使人口数量锐减B.豪强地主已成为割据势力
C.政治动荡导致经济衰败D.自耕农破产脱籍现象严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租庸调法可以看出,唐朝课税的对象一是田,二是户,三是身。“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好,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这说明唐朝当时
A.人民负担沉重B.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C.土地兼并严重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
6 . 相比于明朝,清朝很少有逃户,大家想方设法挤进政府户籍系统,以保护田产科考。而“入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进“族谱”,成为宗族的成员。这段材料可用来证明
A.儒家思想得到社会广泛认同B.民间方式推动制度有效运行
C.户籍与宗族的界限逐渐淡化D.赋役变革推动宗法制的复兴
7 .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2021-06-09更新 | 7941次组卷 | 68卷引用:2021年广东历史高考变式题
8 . 明代首辅张居正将原来力役与银役两种差役改为一律征银,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以银役代替力役,在客观上
A.除弊振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改变丁役部分摊入土地征收
C.赋税征调方法上化繁为简D.使封建依附关系有了松动
9 .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B.瓦解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C.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0 . 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