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医疗史日渐成为史学界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疫,民皆疾也。”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均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汉代元始二年,发生瘟疫,“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瘟疫中写就。宋代,国家在大疫之年设置收容贫困病人并予以救治的专门机构安济坊。清初,在民间各地先后成立了“种痘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方免疫机构。

——郑洪《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等

材料二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等

材料三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17年至1923年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至1859年间,包括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导致起源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

1892年,控制霍乱的国际卫生公约产生。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成立。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2003年,中美SARS疫苗研发与生物治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的抗疫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自西汉以来能够“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世纪黑死病肆虐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15世纪末以来瘟疫发生与防控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 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材料三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时期,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条件有哪些?
2020-06-0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城市化兴起、地域交往频繁、卫生环境恶劣,流行病种类很多,传播面广、死亡率高;鼠疫、麻风、天花和梅毒爆发次数最多。对流行病的认识,西欧深受天谴论、占星学、病原微生物说影响,由此形成相应防治理念。医学界遵从政府命令,向民众发放卫生手册,整理古代先进经验,摸索出防治九章,包括忏悔法、驱魔法、抚摸法、香薰法、逃离法等。政府实施隔离措施,建立检疫制度,改善公共卫生和环境立法。流行病防治使医院数量不断增加,医疗设施和护理人员素质得到提高;数百年来,近代国际检疫制度在西欧抵御流行病蔓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代公众健康意识觉醒,公共卫生事业逐渐兴起发展促进了环境卫生改善。

—摘编自《中世纪西欧流行病及其防治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近代防疫制度兴起,国家正式将普通民众的疫病救疗事业纳入 执政范围,改变了几千年统治者无所作为的灰暗图景。国家从制度规范和实际运作两个方面入手,草创医疗行政机构、颁布法律法规、设置疫病医院、培养医学人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介入程度大大加深。此举非但没有扼杀社会救治力量软性机制的存在,反而促使其与时俱进,在国家调配管理下,以新颖姿态弥补国家医疗卫生制度缺陷。但清政府无力干涉租界内的防疫事务,“国中之国”的防疫呈现出“西方”特征,与中国模式截然不同。在清末的最后十年,传统的、近代的“进步”医疗观念和实践,互相碰撞,对时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论1901—1911年的中国疫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流行病蔓延的原因,运用辩证的观点简评中 世纪西欧的流行病防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中国境内两种不同疫情防治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原 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当前世界疫情防治,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植《说疫气》中说:“建安二十二年,疫疠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发愤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金、元时期………医学家提出了温病与伤寒不同。…….到明、清这两个朝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流行。当时大多是用伤寒法治温病,这种治法无异于“抱薪投火”。…明清之际吴又可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病是戾气所致,“非风、非寒、非署、非湿”到清代叶天士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使温病学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

——摘自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材料二   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从传统到近代,应对疫病的重点基本上经历了从避疫、治疗到防疫的转变,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强调预防以外,也确立了以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头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这一转变,至少有以下两个值得关注之点:第一,传统时期对病的应对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个人行为……而近代的防疫则是一种重在预防,作为工卫生行政一部分的积极主动行为;第二,传统有关戾气、养内防病等一些认识,在观念上并未与近代西方的防疫思想发生明显的冲突,……它们很自然地被融入近代防疫体系之中。

——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近代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卫生防疫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病毒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防疫制度。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一般以设立施医局、施医送药为主,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而受到救助的范围往往仅限于首善之区的京师畿辅一带。……清代,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地方医政体系——医学署、惠民药局,渐次荒废,官方医政体系崩溃。……清代后期,财政拮据,疫灾频频,国家应对无力,只得依靠以赈捐、义赈、义演等民间慈善救助为主的救灾措施。

——李孜沫、陈丹阳《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

材料二: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该决定被认为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大疫面前,英国职能部门与官员大都能忠于职守,上行下效,英国民众在防疫其间积极配合政府实行隔离,以控制疫情向外扩散,为此不少人不惜以牺牲自身生命的悲壮代价来换取周边邻近地区的安全。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三   清代卫生防疫大事记一览表

序号

   

机构/规章

   

1

同治十二年(1873)

海港检疫

中国海港检疫之始

2

同治年间(1862-1874)

疫区检疫

中国疫区检疫之始

3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天津卫生局


《天津卫生局现行章程》

中国地方施行卫生


行政的序幕

4

光绪二十八年

卫生巡捕

中国最早的种类意义


上的卫生警察

5

光绪三十年

北洋卫生局

中国第一个区域性防疫机构

6

光绪三十年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之始

7

光绪三十一年

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

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

8

宣统三年(1911)

《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

中国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

9

宣统三年

《大清违警律草案》

为警察依据行政法规


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10

宣统三年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


意义上的国际会议

11

宣统三年

民政部防疫学堂

培养专门防疫人才

……

……

……

……

——李孜沫、陈丹阳《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在防疫措施上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公共卫生事业与古代相比,有何新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0-06-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化固然是宋代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象征,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被忽视……城市经济活跃,市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城市的水源、土壤乃至空气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暴发的中心。

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

——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早期城市疾疫暴发难以控制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后期城市防疫措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重视城市卫生建设,建立规范的医疗救助体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清代医学著作《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来,人痘接种法传到欧亚各国。1769年,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免役法。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种痘”,称:“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等

材料二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意大利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就成了人间地狱。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毒。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经历了黑死病后,原来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因为黑死病而突然变得顺畅了。因而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治传染病措施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黑死病”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抗战时 期,陕甘宁边区成千上万的农民终日辛劳难得温饱,文盲高达99%,很多地方水源很差,污染严重,周围有污水、畜粪可流入井中。不少老百姓认为把牲畜圈起来养影响其生长,经常洗衣服会损坏、浪费衣服等。在抗日战争的严峻环境里,为了求得生存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边区政府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政治、经济、军事工作方面。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集思广益,采纳各方面的合理建议,出台了一系利的方针政策,制定了多项卫生法规,开展全边区的医药卫生运动,同病疫流行的现象作斗争。在中共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大大地改善了边区卫生面貌。

——摘编自温金童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疫病横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行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一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1195—1211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