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社会卫生社会治理

材料一:北宋熙宁年间,大量兴建水利工程,北方地区大规模放淤,利用河流中的水沙,“且溉且粪”,改良土壤。在王安石等改革派的推动下,各地放淤盛况空前,开封府附近淤灌“略计二万余顷”。宋廷还设置了“都大提举淤田司”和“总领淤田司”。由于淤灌开封附近的农田,引水过多致使汴河无法通航,朝廷不但没有处罚,还对“淤田之劳”进行嘉奖。那些盐碱地、沙荒地经过放淤后,“尽成膏腴,为利极大”。未淤灌前“田亩旧直三两千,收谷五七斗”,自灌淤后,“其直三倍,所收至三两石”。在百姓强烈要求下,大规模的放淤活动在黄河流域等其他一些水系开展了起来。

——摘编自朱正西等《试论北宋<农田利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阅读材料一,分析北宋北方地区放淤活动开展的条件及影响。

材料二: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对1902年发生瘟疫进行了全面的报导。

日期发表内容
6月29日“京津瘟疫盛行,近闻大内嫔妃中亦屡染时病且患目疾者尤多。太后慈躬亦连日进药饵以防疫气,故太医院各官每日皆有宣召云。”
7月1日“上海西医官来函云,此次致疫之故,以饮食不洁之物为最要端。”
7月1日“中国贫穷软弱,不足为忧,可忧的就是糊涂,没有真见识,专信那异端邪说,牢不可破,这就是大阻挡长进的一个关口。”
7月11日“泰西生物学家用极大显微镜察出一种尾点微生物,为最害人最毒人之物,此病之起,实由微生物之作祟。”
7月12日“省城街道湫隘,人烟稠密,居民每以秽物任意堆积门首,以致秽气熏蒸,酿成瘟疫之症。”
7月12—14日《霍乱症预防法》《讲卫生学当知》《时疫缘起治法说》《再讲卫生学》
8月8日当举行瘟元帅会时,“倾城士女扰扰攘攘,汗流浃背,人气熏蒸业已不堪触鼻,犹复兴高采烈趾踵相错,真所谓举国若狂矣。是役也,劳民伤财,百无一是。”
11月25日“厦门向无泉水,一遭亢旱,取汲维艰。日前延少山观察特请日本技师在厦丈量地道远近,以便安设自来水管。”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大公报》有关瘟疫的报道进行解读。

材料三:19世纪中期,英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拥挤。下层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居住状况恶劣,大多生活在贫民窟。爱丁堡的穷人家里,鸡、狗甚至马和人挤在一间屋里。工人住宅区缺乏排水沟、厕所、垃圾箱等卫生设施。城市瘟疫流行,1844年,曼彻斯特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2岁,而利物浦仅为20岁。1842年皇家济贫法委员会发表《英国劳动人口的卫生情况报告》,引发了城市卫生改革运动。该运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一些资本家和慈善组织也提供资助。较有影响的立法有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0年《卫生法》和3个《工人阶级住宅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城市卫生情况得到改善,伤寒、虐疾等疾病得以控制,城市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工人住宅情况有了改善。但是贫困仍然折磨着广大的下层群众。

——摘编自国胜连等《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卫生与住房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城市卫生与住房变化与改革的背景。
2019-06-09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高考5月份查漏补缺历史试卷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建设。这与当时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形势复杂,急需通过民族工作来推动全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关。医疗卫生事业成为当时贯彻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疏通民族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把少数民族卫生事业列入国家大事予以商议和规划。到1952年底,即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起县级卫生基层组织。中央政府先后派出4个卫生工作队和8个防疫大队与医疗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消灭严重危害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同时设立传染病防治站,大力开展防治工作。这有效地遏制了各种疾病的流行,使得当地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素质和数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白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医学的发展不仅与疾病有关,也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伦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名医,他倡导实证医学,倾心于探索人体的结构,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重视人体生理功能的阐释。他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强调疾病局部定位、重视逻辑推理的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将当时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提出脏腑经络、辨证治则、养生保健等学说,为中医学此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影响下,中国古代医学呈现出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宏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动态变化。

——摘编自边海云《轴心时代东西方医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懂拉丁语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

(1)依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西医学理论观念和临床方法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变化?

2018-01-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医疗与卫生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不断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远在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似如今的隔离医院。以上两则史实,均为《汉书》所载。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阳设“别坊”,供百姓就医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疯病人。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布及长安、洛阳等地,还有悲日院,将理院等机构,收容贫穷的残疾人和乞丐等。唐朝的医院都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的。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有。到了宋明年代,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当时,官方办的医院叫做“安济坊”,私人办的有“养济院”、“寿安院”,慈善机构办的“慈幼局”,宋朝医院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药局,都是官办的

——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之前,“(英国)医院”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教学医院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剖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稿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
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蕃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牲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6 .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也导致了美洲——欧亚大陆之间疾病传播,阅读下列表格
传播方向
疾病种类
传播时间
后果
从欧亚大陆传入美洲的疾病
疟疾
地理大发现
欧洲人把疟疾带到欧洲,却在美洲找到治疗该病的高效药物--金鸡纳
天花
地理大发现
由于美洲土著人没有该病毒的抗体,天花导致了数百万印第安人的死亡,但同时也促使了天花预防方法一种痘术的迅速发展成熟。

——彭顺生《哥伦布发现美洲于人类交往》
材料二 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四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 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理大发现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概括英国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四,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综合上述材料,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2016-11-27更新 | 9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医疗与卫生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不断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工商业城市人口骤增……英国依然遵循着自中世纪以来的自治及自由放任的传统,这种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地方管理使公共卫生更加恶化……医疗卫生改革者查得威克提出应设立一个中央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的基本责任等建议……1838年霍乱病再度流行,这终于使政府开始意识到卫生问题的严重性。至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建立了中央卫生理事会。此后中央政府干预公共卫生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这也为英国向福利国家的迈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材料二 原夫西医之敢于操刀以剿人者,由于病人死后无论亲疏贵贱,皆许医者剐剔以搜寻所病而考其详……必其不惜死者以为救生之术而后可;若使人皆孝子慈孙,必不忍弃其祖父未寒之尸而听人之剐剔。此中华所不能行,而西医遂独擅其长也。
——摘自清朝大臣志刚《西医开刀》(1869年)
西人于医学最严,必先于其国中考证无讹,然后出试其技,惧以疏庸杀人也……西人治病不讲求切脉,专用补、泻二法,盖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若其治西人验而华人或不验者,究因脏腑厚薄之不同耳。
——摘编自王韬《瀛蠕杂志》(1875年)
(西方国家)大城内,能开深沟,街道光,房屋不密,则清气多而污浊少……各西国瘟疫,较之昔时更少。凡开沟与冲沟为城中紧要之事……清积秽以肃观瞻,免发毒染,一也;禁病猪坏牛,认真严罚,以免生病,二也……设医局以重民命,四也;挑清粪溺,祛除病毒,以免传染,五也……即痘疮之患,传染甚危,若不创设痘局以调理,此症不知伊于胡底……各种致病之由,相沿已久,非一时骤能改革。况禁阻之权,非一家可能操,所谓有善法,尤贵有善人。
——摘编自郑观应《中外卫生要旨》(189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医疗卫生改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医疗与卫生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