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2022年3月底开始,宁波市疫情再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宁波市某老师在疫情期间收到来自社区、街道的部分消息:


材料二:2022417日,宁波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疫情防控的公告;……

二、所有省外来(返)而人员及省内市外近期有本土疫情的区(县、市)来(返)甬人员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甬后必须立即向所在村(社区)、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告,积极配合做好信息登记、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健康管理措施。……

三、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严格落实规范佩戴口罩、测温、扫场所码和行程码核验。

……

八、零售药店继续暂停销售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细菌等四大类药品,

九、严格控制会议活动。按照非紧要不举办、能线上不线下的原则,严格控制会议活动数量和规模……

……

十五、广大市民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坚持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加强疫苗接种,及时中报个人涉疫信息……

材料三:宁波核酸检测的特色一米线:

为缓解排队采样市民的无聊情绪,同时唤醒城市历史记忆,江厦街道以罗城千年历史变迁为主题,在天一广场6号门的核酸采样点上设计了一批特色一米线地贴,内容贯穿古今,如①“公元999年,首次设立明州舶司,②“公元2014年,三江口作为大运河出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启航地,入选世界遗产保护点;等,该设计以极具创意的方式让文明一米线摇身一变成为历史文化线,将常态化核酸采样与历史文化变迁相链接,为疫情防控注入更多人文温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代我国基层治理的具体内容。和古代的基层管理相比,我国现代基层治理具有什么特点?
(2)回潮历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与现代在疫病防治过程中的相通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说说“历史文化线”为什么能为疫情防控注入“人文温度”?根据“一米线”①的内容并结合所学,指出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地的朝代和航线。根据“一米线”②的内容并结合所学,指出世界遗产的特点和保护原则。
2022-07-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2 .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提出“民之所优,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高度概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狡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南史·齐文惠太子传》曰:“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人。”《太平广记》云:“(洪)坊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整编自《中国抗疫简史》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持续广泛的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这包括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建立了“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领导建立了中共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占1/3的“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领导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普遍实行人民民主的原则,为1949年以后建立人民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积累了重要经验。

——整编自张磊《中国共产党怎样实现和发展了人民民主》

材料三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

——摘编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结合所学,简要概述古代疫病的危害。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应对疫病的举措。
(2)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持续广泛的“尝试”,请就此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与法制方面的尝试;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尝试。同时,请分析①②尝试对“1949年以后”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毛泽东是如何“真正把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瘟疫不知道是受了天体的影响,还是威严的天主对作恶多端的人类的惩罚,不到几年工夫,死去的人已不计其数。……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底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因此,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城里的人们大难当前,丢下一切只顾寻欢作乐,乡下的农民,自知死期已到,也再不愿意从事劳动,田里的麦田早该收割了该打好收藏起来了,却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一下。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里,政府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努力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

——吴超《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场瘟疫”的名称,并分析这场瘟疫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努力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的举措,并结合所学,概述我国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4 . 翻开尘封的史册,致命的疫病时常折磨着人类,但它们也终会被人类战胜,让人们的生活重回祥和与安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为了防控疫情扩散,英国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措施,同时采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理病痛。尽管有信徒进行抵制,但政府依然强制推行。英国的防疫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是多方面智慧的结晶。在各方努力下,英国的防疫措施加快了瘟疫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特点》

材料二   2011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5亿人次增加到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1.5亿人。中国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年均就诊4.6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5%,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3天。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可及性显著提高。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由2003年的80.7%提高到2011年的83.3%,其中农村地区为80.8%。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无偿献血制度,血液安全得到保障。

——摘编自《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2012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2-06-05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类历史亦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鼠疫(黑死病)爆发把濒临死亡的恐惧植入整个社会时,日常规范及习俗制约随之崩溃。……成群的自挞者蔑视教会权威……与鼠疫的严酷现实相适应的,只可能是那些能给反复无常的灾难留有余地的世界观;也只可能是享乐主义和各种异教哲学的复兴,尽管这类文化反映的仅限于少数。更为深入人心的是神秘主义的泛滥,其追求旨在以纯粹个人的方式,达到与神不期而遇的境界。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材料   二十九世纪的霍乱是波及全球的大瘟疫,自1817年起,共有七次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死亡极其惨重。仅在霍乱的故乡印度,历次大流行中死亡总数有人估计在3800万。1852年—1860年,第三次霍乱大爆发,传到俄罗斯,导致百万人死亡,其中包括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

——摘编自《中西医大对决之霍乱篇》

材料三   公元1918年春季时,德国还拼尽全力向巴黎发起最后的猛攻,差点就攻陷了这座城市……1918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吸苦的战斗……惨败临头的德国便向协约国发出求和的呼声。然而,协约国为了从根本上削弱德国,拒绝了德国的求和,决心给德军以更大的打击。就在这时,发生了一场意外的灾难——西班牙流行性感冒,从而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据【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欧洲简史》《流感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黑死病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写出被称为“人曲”的文学作品及其作者。
(2)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加剧疫病的传播。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造成“19世纪霍乱波及全球”的两例人类重大活动。霍乱夺去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命。结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和特色,概括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给“德国拼尽全力向巴黎发起最后的猛攻”提供霏要契机的历史事件,并概述“1918年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艰苦的战斗”在德法边界取得的战果。综合上述所有信息,谈谈你对传染病与人类活动、人类文明进程之间关系的认识。
6 . 提高人民健康,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盛唐时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当时政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主编医学专著,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

——据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整理

材料二   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非吾《铜人图》之粗疏而讹谬也;其言病理也,根据于种姓之遗传,微生物之研究,各种仪器之测候,非若望问闻切之粗略,阴阳五行之说之惚恍也……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

——蔡元培《医学丛书序》(1917年)


(1)据材料一指出造成疫情频繁的相关因素,概括隋唐时期防疫措施上的特点,列举唐朝中医药方面的主要成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医学兴”的主要原因,谈谈你对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看法。
7 . 烈性传染病鼠疫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后期、尤其是明代末年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华北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各地普遍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趋于脆弱。明代后期的华北人口已相当密集,觅食人口的数量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12月19日,我被派往哈尔滨调查瘟疫、组织防控。12月24日,我抵达哈尔滨,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解剖疫死者尸体,建立实验室,发现鼠疫病原菌。采取了控制交通、隔离疫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火化鼠疫死者尸体等多种科学防治措施,使这场瘟疫很快就被控制。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我当选为主席,这是我国首次国际科学会议。

——整理自伍连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末鼠疫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史料类型与防疫观念。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疫情控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新冠疫情给21世纪的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挑战,让我们省思瘟疫与人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麦克尼尔《瘟疫与人》无疑是部极具开创性的论著,作者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的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他认为传染病乃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第一章“狩猎者”,介绍史前时代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与传染病的关系及传染病对人类文化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历史的突破”,探讨了公元前3000年—前500年间人类所遭受的疫病以及与疫病逐渐调试的过程。

第三章“欧亚疾病的大交融”,论述公元前500年—公元1200年的疫病史,提出地中海岸、印度和中国间的贸易,在公元200年左右已运作稳定,这暗示着在交换物资的同时,传染病也一并交换。大约在900年左右,欧亚大陆发展出了相当稳定的疫病模式,人口再度增长。

第四章“蒙古帝国颠覆旧有的疾病平衡”,阐述了1200年—1500年间世界各地遭受的疫病。直到1500年前后,新的平衡才在各地陆续达至。

第五章“跨越大洋的交流”,讨论1500—1700年世界疫病状态。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传染病模式还出现了均质化倾向,即世界各地的致病微生物与人类共生模式更趋稳定。

第六章“近代医学实践的影响”,探讨1700年以后的人类疾病史。随着天花接种的发明推广、近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第一次能够通过科学原理在卫生行政上的运用,彻底打败逾越传统地理疆界的传染病。但疾病与人类的竞争依然存在,直到今天,而且还将会和人类长久共存。

——摘编自余新忠《瘟疫与人·译者序》


(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疫病”的含义。根据第一段材料,说明《瘟疫与人》是“极具开创性的著作”。
(2)请为第四章提供一个符合其主旨的史实。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瘟疫与人的关系。
2022-01-2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故学者必须博得医泊,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娉,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贤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备急千金方要方》

材料二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特色的医疗原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则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等相互联系,组成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来完成人的生命活动。此外,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

——邝日建《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材料三: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到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此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道”。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辩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