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疫情防控考验社会治理能力,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唐代也不例外。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受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影响,唐代开办悲田病坊,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所属关系有: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

——摘编自廖靖靖《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卫生观念传播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唐代到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对我们当前疫情防控的借鉴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媚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宣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天花流行,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痘接种法。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

材料二   与中世纪相比,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呈现明显世俗性特征。在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年在位)前,英国深陷内乱,中央政府无力应对疾病,防疫措施很大部分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经验。为应对1665年大瘟疫,尽管有信徒对防疫措施进行抵制,伦敦市政当局强制推行诸多措施来防控疫情扩散。后来英国王室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三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多家海外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中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快速、高效、有力。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指出:“面对紧急形势,中国制度发挥出巨大效力。”

——摘自《人民日报》及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近代英国防疫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减少大疫带来的损失,自西周以来,我们就有一套“医在王官”的官方医疗制度,即以政府的力量参与到医药行政、医疗组织乃至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唐代开始创建州一级的医疗体系,宋代将其下沉到县级,基层社会医疗体系初步得以建立,极大提升了普通百姓在瘟疫面前的自保能力。除此之外,政府也会拨付款项,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到对病患的救治和疾病防控中来,许多地方富商士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地方的施医局等医疗机构多为临时设立的应急机构,太医院虽为常设,服务范围大多只限于皇室,宫廷高水平的医师很难参与到民间一线的防御工作中,地方的普通医师又缺乏监管,以至于出现庸医泛滥的局面。

——摘编自《古代防疫制度》

材料二   上海自开埠以来,便成为各种流行病频发地带……检诸相关史料,可以发现霍乱是其中最为频繁的一种。民国时期上海霍乱流行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频繁,数十年几乎无年不发生;二是死亡人数多,涉及各色人等,尤以移民、苦力等下层社会群体受害最深;三是成因极为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如贸易、人口、移民、城市管理、习惯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分层、战争等。多种因素叠加交互作用,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三大霍乱中心之一。研究还发现,民国时期上海霍乱不同于一般的传染病,而是现代沿海城市畸形发展的一种城市病,其社会问题的层面要多于自然的层面。

——摘编自胡勇《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原因探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主要原因及反映的本质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社会防疫事业从中能得到哪些借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大瘟疫,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由此造成劳动力严重短缺,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扬,农民与封建主之间由依附关系向货币关系转化。对于瘟疫,教会解释说为上帝的惩罚,人类必须忏悔才能获得宽恕。在死亡面前,国王、贵族、僧侣和平民之间的等级差别荡然无存,包括道德高尚的教士和修女被夺走了生命,教会的神圣感不断遭到减弱。医生们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比如在公共场所消毒,对病例采取隔离措施,减少传染源。瘟疫带来的死亡,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开始转向尘世的享受。在罗马、巴黎等大城市,人们无视法律和狂饮暴食伴随瘟疫而来……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更符合人性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

——摘编自《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材料二庚戌(1910年)鼠疫起于俄国远东地区,后随着铁路线肆虐于东北并波及山东等地。在以伍连德博士为代表的医者、防疫官员等齐心协力下,1911年4月将其彻底肃清。庚戌鼠疫肃清后,清政府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1919年,北洋政府又在北京天坛建设中央防疫处,作为全国性常设防疫机构。一些在防疫治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医院疫情后得以留存,成为防疫体系的重要构成。防疫治疫带来的物化成果,是添置的各种防疫医疗设备和一大批专业人才。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防疫章程》,成为全国性的防疫法规。民国政府也先后颁行了公共卫生法等法规。庚戌鼠疫的爆发,催发了民众对于防疫知识的渴求,许多有识之士通过报纸发表文章,介绍鼠疫的病理常识及预防方法,公民的卫生意识有所增强。

——摘编自《庚戌鼠疫应对与中国近代防疫体系初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庚戌鼠疫肆虐的原冈,并概括清末民初防疫体系建设的措施。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防疫体制建设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社会保障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疫病救治是其重要组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先秦前,我国就有了社会保障思想。商朝建立初期,实施了许多爱民、利民的举措;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主张,西周王朝还实施了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项爱民政策。孔子在《札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子提出“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摘编自郭亚雄《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文献中“大疫”“时疫大行”等记载不时出现,唐代也不例外。唐代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悲田病坊是唐代开创的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病坊的所属关系有: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悲田病坊的设置是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精神的实践,一方面从民间的角度补充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救助社会底层百姓。其设置影响深远,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廖靖靖《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基层民间医疗开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社会防治疫病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瘟疫侵袭人类,很早就有记载。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疾疫”“疾年”等文字记录。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夏,“郡国大旱,蝗”,当时疫情严重,患者多。面对疫情,西汉政府专门腾出一些住宅作为隔离区,集中对病人进行治疗,并切断瘟疫的传染源,以防止疫病的扩散。同时,政府赐给在疫病中死亡的人安葬费,及时安葬死者,帮助其摆脱困境。随着对抗瘟疫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对瘟疫的预防也日渐科学。……唐文宗时期,对于在瘟疫中死亡的人们,进行集体掩埋,以减少公共扩散,预防传染病的再暴发。用医治疫做得最好的要数宋代,此时出现了著名的中医典籍《太平圣惠方》《集验方》等,上面所载的一些药方,至今还被中医使用。明嘉靖年间创制了“济疫小饮子”,专门给民间赐药。

——摘编自雷高林《追溯古人抗疫》

材料二   中国近代防疫事业是在20世纪初才逐步兴起的。鸦片战争后,大量西方传教士来华,近代防疫思想、手段逐渐为民众、士绅及统治者所认可和效仿。清末新政正式将“防疫”确立为国家一项重要职能。但因国家机构不健全,民众缺乏教育,防治效果不理想。北京国民政府对防疫工作较为重视,颁布了一系列防疫法规、法令,成立了中央防疫处等机构,自主生产防疫制品。但由于连年战乱,政府更迭频繁,许多防疫法规没有在基层得到真正实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防疫事业得到较大发展。防疫法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专职卫生防疫部门从中央延伸至县乡,防疫宣传和教育有计划地推广,疫情报告制度基本确立。但是,由于当时外有强敌入侵,对内又忙于内战,故防疫建设存有种种弊端,防疫力量分布不均,大城市特别是都会城市防疫力强,中小城市差,乡村社会普遍缺乏近代医疗设施。

——摘编自谷永清《中国近代防疫述论》

材料三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勇抗疫情。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怀胎七月的孕妇,从垂暮之年的孤寡老人到生活困难的残障人员……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把特殊群体安危视作头等大事,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全力畅通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疫防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瘟疫防治举措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现实,概括中国抗疫彰显“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的举措,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1-04-2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Ⅱ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是寺院创办了一些“病坊”,收治贫困孤病恶疾之人。唐德宗在长安、洛阳各置“普济病坊”。宋朝时设置有“安济坊”“养济院”等。这些“病坊”的存在,为贫苦无依的病患者提供免费的救助与医疗。唐代在地方设医学博士或医学生,写《本草》《一百集验方》,并掌“州境巡疗”。政府把所撰《广济方》中比较重要的医方,刻录在大木板上,置于乡村的交通要道旁,让百姓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宋代也整理不少医方成书,颁行各州县,如《太平圣惠方》《简要济众方》等。这些验方的宣传,无疑对于提高民众的医学知识,展开医疗自救与预防疾病起了很大作用。古代医者所用药物,大多自采自用,行医卖药。到宋代出现了官办的惠民药局,打破了这一局面。惠民药局经营药物,为贫民治病,并在水旱灾害,疫病流行时,分发药物。由此,它对防疫治病,维护社会安定起相当大的作用。

——据许三春《古代中国乡村社会医疗救助初探》

材料二   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犹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饵,国之勃然,盖有由也。

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今举四万万人之躯壳,而委诸庸医之手……何其不愚且弱也。

——梁启超《医学善会叙》

材料三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是屠呦呦受《肘后急备方》等中医文献启示,用现代科技从青蒿中提取得到的无色针状晶体,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被誉为“拯救两亿人口的发现”“东方神药”。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宋社会医疗救助的突出特征及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认识。
2020-08-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次流感发生了。没有人知道这次流感的源头,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在1919年中期消失,但它消失时,这场破坏力极强的流感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性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 -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男人、女人由于高烧而病倒,然后在几天内死亡。

——摘编自[美]杰里·奉特利 《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81年,医学专家第一次在纽约和日金山的同性患者和静脉注射吸毒者身上发现了艾滋病毒……到2003年末,携带艾滋病毒的人达到了3780万,从这种疾病出现开始,约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二,归纳1918-1919年大流感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医学界所面对的困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你认为艾滋病与1918--1919年大流感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疾病传播”三者的关系,并从疾病传播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2020-06-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大量来华,西医引起了皇室的注意,康熙虽然对西医的药学和人体解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却明令禁止西医在民间传播。自从19世纪中国人采用西法牛痘术防治天花以来,西方医学便开始在中国慢慢地渗透。1935年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开办了新豆栏医局,免费为贫穷患者治病,并于1847年首次应用乙醚实施麻醉手术。此后几十年,内有曾纪泽这样的晚清权臣对西医的提倡与支持,外有郭嵩焘这样的外节对西医的激赏与宣扬,终于清政府在1898百日维新中宣布在大学堂内设置医学一门,以促医学精进。

——整理自刘祺《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等

材料二 1910年东北爆发了大规模鼠疫,东三省原有的疾病控制体系几近失控,中医的应对手段不过放血和针灸,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医患同归于尽。伴随着疫情肆虐和各国公使的施压,清政府逐渐高度重视,派遣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奔赴东北,负责鼠疫防治工作。伍连德在东北加强与日俄合作、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防疲法规,并采取了强制手段隔断交通、隔离病人、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防疫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些个人、群体、民间组织不仅积极筹措防疫款项,还组建了自治筹办处,协助政府完成各项防疫工作。《盛京时报》等报刊不仅追踪报道疫情,还刊载防治鼠疫的文章,呼吁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制度。次年春,肆虐近半年的鼠疫基本被控制。

——整理自赵燕《20世纪初中国对疾疫的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西医态度的变化,并简析西医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东北鼠疫防治的特点和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医发展的认识。
2020-07-0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和期: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等出生病和地方病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健康。中共中央为此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结合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通过发表书刊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宣传唯物主义思想,破除迷信,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接种和预防注意,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对各种疫情及早报告、及早治疗、及早隔离,防止传染和蔓延,建设有效处理疫情环境,加强交通卫生检查等等,组建和派遣中央和地方各级卫生防疫队,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组织和各专业性防疫机构。同时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改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新中国初期的瘦病防控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疫情与国家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控的特点。
(2)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控的认识。
2020-06-0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