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1408-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中医的内科理论原是建立在《伤寒杂病论》之上。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学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著《瘟疫论》,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材料二

时间史事
1660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并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英国颁布第一个《公共卫生法》
1855-1875伦敦的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建设完工
19世纪中期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33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一文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7年,中央爱卫会等九个部门倡议“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摘编自常铁中《新农村卫生服务》

(1)据材料一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阅读材料三,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解读。(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小口罩,大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乌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材料二   口罩自问世以来,其颜色、款式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口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愈来愈多样化和个性化。口罩不再只是医用,而是实现了“跨界发展”,成为时尚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元素。“遮住一部分面容”成为人们审美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摘编自周凯、高福进著(口罩文化史:病毒、符号与身份建构》

材料三   20203月至12月,中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涉及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亿元其中出口了2242亿只口罩,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保障。

——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口罩发明与应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口罩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口罩大量出口的认识。
3 .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4 . 提高人民健康,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盛唐时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当时政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主编医学专著,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

——据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整理

材料二   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非吾《铜人图》之粗疏而讹谬也;其言病理也,根据于种姓之遗传,微生物之研究,各种仪器之测候,非若望问闻切之粗略,阴阳五行之说之惚恍也……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

——蔡元培《医学丛书序》(1917年)

材料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2020225日)》中指出,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建立了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见下图)



(1)据材料一指出造成疫情频繁的相关因素,概括隋唐时期防疫措施上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医学兴”的主要原因,谈谈你对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看法。
(3)依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说说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2022-04-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强调在疾病发生前就做好预防,平时坚持体能锻炼,培补正气,才会有足够的免疫力。当疫病处于萌芽阶段时,医者会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至迟在秦代就制定了对疑似传染病患者的报告制度。在中国古代,商朝就有法令制裁在街道倾倒垃圾,周代设有负责道路打扫和清洁的官职,东汉时毕岚还发明了可用来在街道洒水用的机械。古代也很注意在城市建造公厕以保证卫生,强调不吃过时变质的食物,同时,中国人素有饮用热开水的习惯,并用丝布遮盖口鼻以防粉尘和口气污染。历代医学家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如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张仲景奋力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历代医学家们还创制了许多防治疫病的药方药剂,如唐代孙思邈的雄黄丸,金代刘完素的黄连解毒散,明代吴又可的达原饮,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等。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清末民初,教会医院的建立和西方医学的传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医生单独行医、坐堂问诊,或应邀上门服务的模式。医院里每一位新病人的姓名、个人基本信息、疾病症状、入院时间等都记录在卡片上,并交给病人,同时,每位病人的处方都被医院保留下来,以便为病人再次就诊时提供参考。改变了中国古代个体的行医行为,由最初松散的医学社团组织形式,向具有社会性质的职业或行业转变。一些教会大学开始在其内部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在教会医学校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己也开始开办医学校。早在1907年,医学传教士创办的中华博医会华中分会印制了《免传染肺疹症之法》的传单,告诫民众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吃饭前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脏水,不吃发霉、腐烂、变质的食物等。民国初年,天花、疟疾、霍乱等流行传染病频发,危害惨重,西医采用隔离、消毒等科学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

——摘编自陈雁《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材料三   自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开展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大力推行种痘,进行霍乱、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国家不仅注意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而且在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
6 .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有些对付疫情的方法与措施值得了解与借鉴。比如对付麻风的方法是隔离,早期是将患者驱逐出境(乡镇),近代以来是建立麻风病院……急性和大规模传染病突发时采取强制性封户或者封城,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也有感染的患者和家庭在家自我封闭;或者是建立专门时疫医院,集中接待传染患者,专门治疗,并与医院其他患者隔离……18世纪前后人痘接种法传到欧洲,1796年英国人疸接种师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成为有效对付天花的无害疫苗,但当时人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此疫苗的作用与重大意义,英国议会立法强制推行接种疫苗……20世纪之前危害社会与人群的斑疹伤寒、白喉等传染病得到控制。

——摘编自高晞《世界历史上的疫情与应对》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于1948年建立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自建立以来,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快速成长,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一方面,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既面向全体国民,自然也就无法忽视女性,于是不得不在其体系中逐渐改善针对女性的服务。另一方面,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建立与发展,进一步挑起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女性得到进一步解放。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源于女权运动,当然它也推动了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汪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历史上对付疫情的主要方法或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建立和发展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干预卫生防疫的主要认识。
2022-12-20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五)(14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阿根廷民族国家建构的关键时期。大量移民涌入阿根廷以及肺结核病的流行,引发了阿根廷民族认同危机和公共卫生危机,给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统治精英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为抗击肺结核,卫生学家们制定防疫计划,推动阿根廷在各大城市的市政卫生局和国家卫生局下设置肺结核预防和救治办公室,指导卫生机构对结核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推动了全国公共卫生工作的体制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卫生学家设置阿根廷结核病协会等社会机构在民众中开展防治活动,辅助政府的公共卫生网络深入群众。随后,卫生专家还推动中央政府开展全民防治肺结核病的宣传教育活动。肺结核防治在凝聚民族认同和民族国家构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隔离措施加剧了民众对肺结核病人的恐惧,病人成为这个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受欢迎的边缘群体。富人为躲避歧视隐瞒病情,去疗养院甚至出国疗养,底层民众因需要工作养家只能等到病入膏肓时,选择在家临终或等待公立医院救助,很多病人在等待床位的过程中遭到警察驱赶,甚至死在街头。

——摘编自夏婷婷《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肺结核防治与民族国家构建》等


(1)据材料,归纳阿根廷进行肺结核防治的背景及措施。
(2)据材料,分析阿根廷防治肺结核病的作用与局限。
2022-06-23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流行病肆虐,政府开始干预控制疫情。《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强调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这是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组建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为主的研究体系。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二 各国应该团结起来,加强协作,共同应对,不应互相“甩锅”。各国需做好全面的准备,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恐惧、谣言和歧视。各国尽快主动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数据、技术的共享,加快疫苗的研发;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摘编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共担责任,全球声援》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英国政府干预公共卫生活动的背景和主要举措。
(2)提炼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提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合理化建议。
10 .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 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 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 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 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 1 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只有 2 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 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 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 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 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 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 效果怎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