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如图为地中海边城市安塔利亚的一处建筑“哈德良门”,公元130年罗马帝国的哈德良皇帝为了纪念其对这个城市的统治,下令修建了这座大门。以下有关此建筑说法正确的有

①从修建时间看,此建筑的建造早于罗马大斗兽场
②从建筑功能看,类似于图拉真记功柱
③从建筑风格看,此建筑呈现出希腊和罗马建筑艺术融合的特征
④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还修建了另一重要建筑“万神殿”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用了多句孙中山先生的语录。以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国事遗嘱》
②“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宣言》
③“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④“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北上宣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④③①②
3 . 下图邮票纪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次战役,与此相关的是
A.德国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B.德陆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
C.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D.德国失去欧洲战场的主动权
4 .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性质,学术界看法不一:有的学者根据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城垣东侧,认为它象征着秦朝驻守在京城外的军队:有的学者认为它不是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而是属于具有纪念性质的建筑物,它是为了纪念秦对六国战争的胜利,以显示秦的国威。由此可知
A.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B.历史研究的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考辨历史事实须考古学的进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平说】
历史上对于拿破仑有各种各样的评论。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为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铜质雕像。为战败的将军立像纪念,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实属罕见。碑上刻的文字是“Napoleon I,Emperor of France,(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1769~1821”。


材料三   下图漫画为《镜中的拿破仑》。镜子前的拿破仑,头戴皇冠、手握宝剑;而在镜子中却变成了手拿《民法典》的华盛顿。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概述法典的历史地位?
(2)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你认为比利时为拿破仑立像纪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漫画的创意,代表了作者对拿破仑的不同评价与观点。选择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加试题】下图为罗马皇帝图拉真为纪念两次征服达西亚的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纪功柱(局部)。它建造在狭小的图拉真图书馆内院中,由此,图拉真的雕像就显得特别高大挺拔。柱体上的浮雕着重描写实际人物和战争场面。这一纪功柱

①反映出古罗马社会对天神的崇拜
②体现出古罗马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③与秦兵马俑的艺术风格近似
④艺术地再现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史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19-01-29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慈溪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2013年12月1日,为纪念70年前一份文件的发表,中国海峡两岸都举行了盛大的活动,这份文件被认为是当今亚太秩序的基石。该文件是
A.苏、中、美、英签署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B.中、美、英签署的《波兹坦公告》
C.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
D.苏、美、英签署的《德黑兰宣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2010年4月,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一行90余人在赴俄罗斯纪念二战期间卡廷惨案的路程中,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下列历史事件与波兰直接有关的是(   
①马歇尔计划 ②东欧剧变   ③北约组织成立 ④华约组织建立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文在海外倡革命十数年,所怀抱的宗旨,不外发财与利己主义。彼对于党员毫无信义,别人替彼牺牲性命,彼则攒资财,只要中国内地起一回乱事,必给他作一回锅,那不是土匪作乱,良民抗粮呢?彼亦借口革命,向华侨敛钱募饷,敲进来的金钱,尽入私产。……即如此次武汉起事……孙文早不来晚不来,单等南京大同确定,他才来到上海。……一则借此机会,在海外向华侨多多敛钱;二则恐怕大局不稳,白来送死。”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利害》,《大公报》1912年1月27日报道。
材料二:孙中山先后致函时任外交总长的唐绍仪和参众两院议员,请求民国政府偿还“中华革命军借款”“总计二百七十万元”,其中“募借华侨款一百七十万元,”“日本商人债一百万元。”写道:“民国大定,乃于九月中使人请于政府,以为是之出资者皆为共和也,共和既复而不之恤,是则在国家为寡恩,在国民为负义,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非徒以保个人之信用也……
——1916年孙中山《致唐绍仪请代呈政府发还中华革命军借款函》
材料三:“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925年孙中山《家事遗书》
材料四:“最后十三年北来(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其过津时,民众欢迎之如何热烈,津人当能记忆之。及病逝北京,移灵协和医院,与出殡碧云寺,及中央公园追悼会,全城数十万,殆全体参加,其空前盛大,尤不待论。因念中山先生一生,为平民的,为大众的,……而惟其爱民众、信民众也,故逝世之后,民众哀而慕之,十四年在北京送殡之数十万人,皆自动参加,非受人招致者也。先生生前,且不警戒,不防卫,而亦无往而不安全。今当遗体奉安,又何事戒备。北平之送灵,沿路之通过,南京之奉安,何不彻底为民众公开,许人人自由参加,而乃加以谨严之限制乎。吾人所谓感觉遗憾者,此也。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不然,崇之似愈尊,诬之实愈甚,生者无所谓,死者之不安甚矣。”
——《送灵后之感想》,《大公报》1929年5月27日报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借款?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对孙中山的评价。从《大公报》前后的评价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中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通过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具有怎样的金钱观?
(4)对于材料四中“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请结合我们纪念伟人应采取的真正态度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