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1 .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元年、太和十一年两次修改律令旧文,"凡八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废除或降等了过去的车裂、腰斩、夷五族等残酷的刑律。这一做法客观上(     
A.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B.缓和社会矛盾以加快融合
C.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进程D.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规定,"除术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而联合国安理会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A.有效避免了战争和冲突B.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
C.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加强D.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
3 . 日本曾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挑选中国文化中适合自己的某些内容。后来,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下列与此材料观点相符的是日本
①推行“大化改新”   ②建立幕府统治   ③形成武士集团   ④进行“明治维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2-05-15更新 | 853次组卷 | 13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兰克(1795-1886年)出生于德国一个信仰路德教的家庭,深受路德教影响。1818年,他从莱比锡大学毕业.担任法兰克福一所中学的教师。在此期间,因工作原因及前辈史学家尼布尔影响.对历史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凭借《拉丁与条顿民族史》一举成名。1825年,他被聘为柏林大学历史学副教授.之后又游学整个欧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并取得丰硕的史学成果。在他看来.信史出于第一手资料,历史学家只有根据原始资料,才能写出公正无私的历史著作。其次,历史要消灭认识主体的个性特征,即“消灭自我”,以达到完全的客观性。为了通过可靠的史料以确实史实,他制定了完整的科学的“史料批判"方法,以此达到去伪存真。同时,兰克还认为,在全部的历史进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他躲在历史舞台之后。“导演”着这多姿多彩的“人间戏剧”。

——摘编自李晓旭《傅斯年史学思想与兰克史学之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917 年,傅斯年随胡适在北京大学学习中国哲学史。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傅斯年担任天安门集会游行总指挥。1923 年,入柏林大学就读,期间接触兰克学派相关学说。并深受影响。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在此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观点。他视史学为一门科学,“要把历史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成为“纯粹客观史学”。他认为首先要把材料整理好,其次在整理史料方面的时比较不同的史料,再通过比较不同的史料,使史实得以“近真”,达到“史学便是史料学”。

一摘编自王学典等《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兰克与傅斯年作为杰出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兰克与傅斯年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兰克与傅斯年史学观点的局限性。
2022-05-09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据此可知,“一条鞭法”的实施(     
A.解除农民的劳役负担,稳定了农业生产B.简化赋税征收手续,杜绝地方官员贪腐
C.农民彻底获得自由,促进了手工业发展D.赋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遭受商人盘剥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南报》《华报》《富强报》《农学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低层社会伸展。1898511日无锡出版的《无锡白话报》,就是明证。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   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西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江浙地区维新变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后出现的社会新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宗教改革将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表明宗教改革
A.瓦解了教会统治根基B.推动了权力逐步转移
C.动摇了基督神学信仰D.践行了宗教宽容理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对古帝王之治非常仰慕,认为“以仁心行仁政”非常必要,同时更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他曾对熊赐履言:“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朕观前代君臣,每多好大喜功,劳民.财……深为可鉴。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他谕令户部:自古国家长治久安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见行垦荒定例,六年起科(注释: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朕思小民拮据开荒,物力艰难,恐催科期迫,反致失业,朕心深为轸念。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向国王路易十四上的奏折中如此称赞康熙:……他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为圣明的君主。”

——摘编自王钟翰《清史补考》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治国之道的主要观点,指出其代表性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在历史上受到尊崇的原因。
2021-02-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新式邮电始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国家才逐步独立办理邮件及电信传递业务,但仍比较落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交通部下设邮电总局,管理全国邮政事务,统一邮权。1931年后,邮政总局局长、副局长均由中国人担任。此后,在全国邮政系统中虽然还保留着大批洋员,但不掌握大权。交通部在内地及边远省区增设邮局。至1937年,全国邮政局所共增加3.1015万所,全国邮路共增加12.6755万公里。

193410月开办“平快”邮件业务,凡邮件于普通资费外,加付平常快递资费,邮局即按格外迅速手续办理。19355月,将新疆、蒙古邮资与内地划归一律。

——摘编自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邮政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邮政改革的影响。
10 .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