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面一组反映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

材料二: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材料三: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同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和谐世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贡献。
——摘自人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图2所表示的两个国际格局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构建和谐世界的可能性。
2016-11-18更新 | 5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云南省建水一中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卷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资治通鉴》记载:“二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迁格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下列有关这次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                    ②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③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④为隋唐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87年美苏两国领导人在华盛顿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
A.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
B.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C.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
D.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时期对外援助并不积极,但基本上维持了杜鲁门政府经济、技术援助的规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即第二届政府时期,开始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由强调军事援助,逐渐演变为突出经济援助和经济建设。这些变化(     
A.说明美国改变了冷战的思维B.反映出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
C.旨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D.加重了美国冷战的经济成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
A.开始编练新军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基本达到目的
C.实业救国已成为资产阶级的共识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议事日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福泽谕吉和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对当时中国发生的变革也非常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中两国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一个止于外形。中国国民与西洋人接触已有百年,其交接的方式只有商业贸易,外来者为利而来,内应者为利而应。交往的动机,除了利以外一无所有……终究不能指望今天的中国人能够开化。

——摘编自福泽谕吉《必须摒斥清国风》(1884年)

材料二   伊藤博文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发表评论道:“所谓革新党者之所为,其策划未可谓尽得其当。窃料其事难成,果不出数月,其党立败,进锐退速,自然之理……必俟有英迈逸群之帝者出,而以才识卓拔之士为之辅弼,然后能创立大英业也”。

——摘编自汤志钧《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泽谕吉关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认识,归纳这一认识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伊藤博文的观点。
2020-06-19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融的深化
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郡县制遭受挫折
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10 . 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