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1 . 牛顿的研究方法概括起就是
A.实验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归纳-演绎法”
2019-04-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宾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加试题】清代布达拉宫的历史是一部清代西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达拉宫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这座无与伦比的宫殿被誉为世界十大杰出土木石建筑之一。……布达拉宫巧妙地利用了红山的地形而平面布局……就地取材料,利用当地的土、石、木等建筑材料,采用西藏传统的碉楼设计。

——摘自噶特才让《雪域梵宫——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材料二   达赖、班禅等的坐床在布达拉宫内乾隆肖像和“万岁牌位”前举行,是清代皇权通过礼制进入布达拉宫的隐喻。驻藏大臣“叩谒圣容”,对西藏僧俗尊奉皇权起到了宣示作用。

——摘自陈鹏辉《清代布达拉宫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达拉宫的建筑特点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为有效统治蒙藏地区采取的措施?
2018-12-1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杭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十五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2018-11-1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新平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牛顿的研究方法被后人总结为
A.实验法B.观察法C.理论研究法D.“归纳—演绎”法
2020-03-2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秦始皇对法治高度重视,将法治理念贯彻到秦帝国的政治实践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秦始皇继承前代的法治传统,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政治准则。从新出土的秦简看,秦始皇编纂的成文法典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他将法律、法令公布于众,进行法律的普及工作,使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在秦始皇时代,军政大事和百姓日常生活,都有法律进行规范,一定程度上真正实行了法治。秦法要求官吏必须精通法律,依法办事,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实行责任追究制,奖勤罚懒,劝善惩恶,这对秦统一的巩固和政治控制是极有好处的。

——摘编自马平安《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秦始皇推行法治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继承的“法治传统”。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始皇推行法治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解散议会

材料二英吉利共和国的最高权力由护国主和代表人民的国务会议共同掌管;护国主终身任职,兼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陆海军总司令,并拥有任免官吏和赦免罪犯的权力;护国主每三年召开一次议会,议会从召集之日起未满5个月不得解散;议会为一院制,立法权属于护国主和议会,议会法令须经护国主同意方能生效;各地议员名额由文件具体规定,一些小选邑应被取消选派代表权,名额转交给各郡和较大的城市;财产不足200镑者不得参加竞选,天主教徒和参加议会战争者丧失选举权;行政权归护国主和国务会议,护国主的内外政策必须征得国务会议的同意;国务会议的人数在13~21人之间,其成员由护国主任命,终身任职。

——《施政约法》


(1)依据材料归纳“护国主”拥有哪些权力?由此可见“护国政体”的实质是什么?
(2)有人说“护国主”是“不叫国王的国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019-03-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妥协精神”。参议院又无实际力量来确保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服从约法,而袁世凯又决非是中国的华盛顿,这不免成为后来约法屡被践踏的一大因素。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完美规则,不如先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条文。否则,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
——孙夏冰《<临时约法>与美国宪法的比较阅读》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材料三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临时约法》缺乏“妥协精神”的表现和“终成废纸”的原因。
(2)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途岛地处太平洋航线的中间,战略位置重要,受到日美双方的极度重视。早在1942年3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就计划在日本海军占优势的情况下进攻中途岛,威胁夏威夷。当时,日本舰队拥有8艘航空母舰、2艘水上飞机母舰、65艘驱逐舰、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21艘潜艇,连同后勤船只在内,总计200多艘;而美国太平洋舰队所能集结的仅有3艘航空母舰(上载233架飞机)7艘重巡洋舰和1艘轻巡洋舰、17艘驱逐舰和19艘潜艇。如果日本人集中使用兵力,中途岛的胜利将唾手可得。1942年5月5日,日本大本营批准了山本的作战计划。但美国通过1942年5月8日截获的日本海军电报密码,破译了日本进攻中途岛的密电,采取了必要的防御措施。在这次战授中,日本损失大型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1艘、飞机300多架,死伤3200人,其中包括几百名优秀飞行员;而美国只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147架飞机,死伤307人。中途岛海战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惨败。自此,日美海空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战役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途岛战役的影响。
2019-07-1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观应,道光二十三年生。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但是,16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光绪初年,郑观应两次襄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光绪十八年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尽管如此,《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维新志士的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郑观应撰写《盛世危言》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顺治元年(1644年)定“开垦荒地条例”,规定凡州县卫所荒地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3年起科。在顺治六年(1649年),又规定;“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6年之后,有司官亲察成熟田数,抚按勘实,凑请幸旨,方议征收钱粮。其六年以前,不许开,不许分好敛派差徭。”即凡垦荒者,垦田归己所有,6年之内不征赋差徭。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颁布了垦荒的劝惩条例,内容为:“督、抚官员,1年内主持开垦2000顷以上者,纪录;6000顷以上者发给印照,定为永业。”同时还规定:“若开垦不实,及开过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摘编自《清初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顺治帝时鼓励垦荒政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顺治帝时鼓励垦荒政策的作用。
2019-03-14更新 | 251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吉安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