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1 .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2 .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②“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③“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④“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3 . 下表是美国广播剧《白宫厨房》和《明天》的梗概。据此可知,两部广播剧(     
创作时间梗概
《白宫厨房》1941年以参议员格雷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与德国和平共处,把法西斯侵略战争看作商业机会;以总统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牺牲一点国家利益,换取一个没有仇恨的安全世界。国会最后通过了总统的主张。
《明天》1944年杰克从北非战场刚回到家。其父就说“既然美国已经坐在驾驶员的位子上,我们就必须要掌控一切,把分支机构开到世界的角角落落!”杰免反对这种思想,愤怒出走。
A.主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B.显示出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严重对立
C.宣扬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D.反映出作者对美国所面临形势的思考
2023-03-09更新 | 1099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漫画,你认为造成图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
C.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美国的生产能力大幅增长起来,日本开始取代欧洲在中国、印度和南美倾销商品,阿根廷和巴西也因此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冲击了传统世界经济格局
B.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觉醒
C.严重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D.标志着国际政治中心从欧洲转向美苏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成宗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孔子的诏书,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宗下诏减免当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一半夏税。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元贞元年(1295)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成宗下诏罢征安南,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着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成并施的方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政事。《元史》对元成宗的评价是:“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摘编自邵远平《元史类编》等


(1)根据材料,概括元成宗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成宗的为政措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
A.梁启超B.袁世凯C.孙中山D.张勋
2022-06-30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安东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一战后,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地区形成了新的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南斯拉夫人的地区和塞尔维亚王国合成了南斯拉夫王国;意大利的领土向亚得里亚海北岸扩充。这说明,一战
A.促进了殖民地民族觉醒B.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局面
C.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D.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022-06-2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规定,纳粮人家“亲赴州县所在交纳”。因此,“郡县吏每遇征收赋税,辄侵渔于民”。还有的粮户委托别人去州县代纳,于是产生了所谓“揽纳户”,他们往往勾结州县吏胥从中舞弊。洪武四年(1371年)九月,朱元璋“命户部令有司料民土田,以万石为率,其中田土多者为粮长,督其乡之赋税。且谓廷臣曰:‘此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矣。’”这一制度主要在浙江、南直隶、江西、湖广和福建等地区实行。粮长主要负责田赋的催征、经收和解运,最为繁重的是解运。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浙江、江西粮长一千三百二十五人,输粮于京师,将还……赐钞为道里费”。有的粮长,如郑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如邾阿奶,“起立名色,科扰粮户”,正名“加五(成)收受”。

——摘编自南炳文、汤钢著《中国断代史系列》


(1)根据材料,说明朱元璋改革田赋制度的背景与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田赋制度改革的作用。
2022-06-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宠惠(1881—1958年),字亮畴,广东东莞人。其父王煜初不仅让他接受西方教育,还让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王宠惠从6岁起就开始接受孙中山的教诲。从“九一八”事变后到卢为桥事变前,王宠惠对日“始终是采用和平方法,寻求两国邦交的调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仍宣布:“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鉴于和平无望,王宠惠开始调整对日策略,采取“多求友,少树敌的外交方针”。他说:“在抗战期间,寻求友国,是我们外交上重要目的之一。”而“苏联和我国国境毗邻,其爱好和平与反对侵略的原因,亦多与我一致”。他表示:“吾人抵抗日本侵略之坚强决心,始终不渝,非至日本军阀偿赎其破坏东亚和平与秩序之罪恶,吾人决不停止抗战。”他充分认识到,需要“全民动员,国民伟大之力量,集中于一点发挥,尤易收事半功倍之效”。

——摘编自孙阳《王宠惠的对日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宠惠对日外交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宠惠对日外交思想。
2022-06-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