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亨利八世通过议会颁布法令掠夺教会财产,王室将大部分没收来的教会土地出售给手下的一些贵族及发了财的商人与地方士绅。乡绅获得大量土地后并没有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自己管理经营,自己雇用雇工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并从中获取最大利益。这说明宗教改革(       
A.动摇了人们的宗教信仰B.增强了英国的民族意识
C.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D.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2 . 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实行种姓隔离并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甘地提出“真理是神”“众神归一”,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并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可见,甘地理论的特点是(     
A.众神杂糅、政教合一B.宗教性、民族性、实用性
C.神秘性、理想服从现实D.落后性、宗教性、非暴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人用“始惊”“次醉”“终狂”三个词来描述某国1872年开始的一次行动,“始惊”就是他们看到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后,那种吃惊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这种先进的文明之中;“终狂”就是下决心发疯似地向西方学习。此后该国(     
A.推翻幕府统治B.彻底铲除了封建势力
C.实行殖产兴业D.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4 . 某历史探究小组收集了“回到纺车去”、“向食盐进军”、“拒绝纳税”等相关资料,他们要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A.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卡德纳斯改革
C.埃及的华夫脱运动D.玻利瓦尔革命
2023-08-03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研究指出,一战爆发前,很多国家的青年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学生与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报名参战。他们幻想着战争带来的洗礼,认为这场战争是最高的正义、是重获新生的象征,并且都有着自己所坚信的理由而支持战争、投身于战争,甚至献身于战争。学者此番言论意在说明(     
A.战争引发文化教育转型B.思想狂热助推战争
C.政府利用舆论煽动战争D.各国矛盾空前激化
6 . 有学者指出美苏大战略中含有巨大差异,美国是要全球扩张,而苏联则要求划分势力范围。出于这种差异,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对美国实现其大战略的巨大障碍与威胁,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于是就有了“遏制”政策。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意识形态的不同B.社会制度的不同
C.经济体制的不同D.国家利益的不同
2023-07-28更新 | 593次组卷 | 6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7 . 在1930年的文明不服从运动中,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田赋、实行保护关税、废除食盐专卖制度等要求。甘地的这一做法(     
A.旨在实现政治的独立B.利于争取广大群众支持
C.突破了非暴力的原则D.开创了和平斗争的方式
2023-07-24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8 .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其论文《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中指出:“禁欲的目的在于战胜不贞,但前提是不能违背人性。如果禁欲活动没有起到禁止欲望的作用,甚至损害自己的身体,那么禁欲活动就该被取消。人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吃喝玩乐,不必在意是否违背教会的规定。”这一主张(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B.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C.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否定了宗教的绝对权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均势是一种按均衡原则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名称国家特点

五大国均势

(1815-1854年)

英、普、俄、奥、法

五大国相互承认,并长期维持财富、军事、国际影响力和海外殖民地的现状。

不稳定的三极均势(1870-1907年)

英、法和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

1890年之前,以德国为中心,形成了德奥同盟、奥塞同盟和德意奥三国同盟;1890年后,德国放弃联合俄奥并孤立法国的政策,导致德俄关系恶化,法俄关系走近。

二极集团均势(1907-1914年)

德奥意三国同盟与英法俄三国协约

1904年英法和解,1907年英俄协定,三国协约形成。不稳定的三极均势已经发展为对抗的二极集团均势。

1815-1914年欧洲三次不同的均势
A.国家利益博弈推动国际政治妥协B.英国坚持“孤立主义”政策
C.国际协议保障欧洲局势长期稳定D.德国主导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外阿波罗神庙墙上,铭刻着古希腊哲人的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体育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雅典在公元前8世纪形成奴隶制城邦,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推进社会发展。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思想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人类生活。

古希腊体育思想   

苏格拉底提醒雅典人要不懈地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而且,体育训练应该十分小心,并且要终其一生”。
柏拉图提倡进行简单而朴素的身体锻炼,认为青年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严格地受到音乐与体育的教育,借以成为优秀的卫国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显然预先应把儿童交给体育教师和角力教师,这些人分别能造就儿童的体质和教给他们身体方面的本领”。

——摘编自谭华、刘春燕主编《体育史》等

材料二   孔子在“六艺”教育中,重视体育活动教化作用。“射”“御”及“乐”中的“舞”,都是通过一定规范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礼”,即通过体育的形式培养学生尊重理法的习惯和精神。孔子体育思想是为理念服务的,这种理念是以“礼”为外壳,“仁”为内核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体育历史长河中,孔子体育思想起到了各家诸子都无法比拟的后世影响力。后世儒家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之更为成熟与完善。人们遵循孔子的体育思想,积极从事实用性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摘编自王烈《基于“六艺”教育下孔子体育思想的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的体育思想,并简析其兴盛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雅典相比,我国古代体育思想展现出的特质,并简析孔子体育思想的意义。
2023-06-21更新 | 360次组卷 | 6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纲要下押题卷01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