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1 道试题
1 . 宋代士人对王安石的为人及其变法的内容多不赞同,称之为小人、权奸,甚至将靖康之难的祸因归于王安石。明朝出现诸多不同于以往的声音,到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再思考,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究(     
A.宋代社会风气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B.明朝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有所放松
C.明朝比宋朝的观点更加准确可信
D.历史评价易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2023-09-01更新 | 707次组卷 | 3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选必一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高频考法精讲精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传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带领其子和蜀民在灌口(今都江堰市),日夜奋战,降伏了孽龙,治好了水患。一日,羽衣使者从天而降,道“李公之德,垂名天府,玉帝命吾等迎公上天”,使者言毕,带李冰飞升而去。这凸显出(     
A.道教思想占据时代主流B.神话创作侧重于历史名人
C.治理水患成为官民共识D.中国先民对劳动美的歌颂
2023-08-3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四部分新考法专练1传统文化
3 . 辨析史料价值
(1)第一手史料:价值较高,高于第二手史料,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____证据。
(2)官修史书:正史,较为可信;但____强,存在美化统治者的可能性。
(3)私修史书:较官修史书可信度低,但仍有一定____;其价值要参考修撰年份,以及作者的____、学术水平等。
(4)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有____价值;但存在虚构和夸大的可能,需要加以____
(5)回忆录:当事人是历史的____者,所以价值较高;但因年代久远、当事人记忆不清、具有____色彩等,未必完全真实客观。
2023-08-1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试题调研·2022年高考历史第6辑-速记高考最易失分的13个高频易错点
4 . 亨利八世通过议会颁布法令掠夺教会财产,王室将大部分没收来的教会土地出售给手下的一些贵族及发了财的商人与地方士绅。乡绅获得大量土地后并没有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自己管理经营,自己雇用雇工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并从中获取最大利益。这说明宗教改革(       
A.动摇了人们的宗教信仰B.增强了英国的民族意识
C.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D.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2023-08-17更新 | 260次组卷 | 4卷引用:试题调研·2023年高考历史第9辑-押学科热点题常考核心考点考前13天第38题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有着“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的称誉。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李大钊通过文章猛烈地攻击了尊孔复辟的谬论,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认为,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政体形式,而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政治道路。同时还要考虑“民彝”。彝本是古代的彝器,象征着帝王的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表现为法度、权威。而李大钊则用西方进步思想中的“民主”“自由”精神来阐述“民彝”,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法则、制度。1917年,李大钊则发表了《调和之美》,首次表明其“调和论”世界思想,来进一步阐释中西文化究竟该如何结合的问题,各方的利害而调和,达到完美。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重视中国的文化走向,并形成了正确的群众思想,让人民群众认识、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从思想方面产生阶级觉悟,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思想的理解,奠定了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1)根据材料,归纳李大钊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李大钊的思想。
2023-08-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必刷卷·单元提升卷历史2024-专题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综合测训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施琅,福建晋江人,明朝末年,他从军剿匪,威名远扬。明朝灭亡后,追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参与剿灭广东抗清义军。后又追随郑成功与清军作战,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将领,后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父子兄侄被杀戮而再次降清。

1662年,施琅被康熙皇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1664年和1665年,他曾两次率领福建水师攻打台湾,均因风大浪高、准备不足而失利。施琅在给康熙的上疏中认为,台湾问题要早日解决,否则,台湾长期与大陆分离,文化教育不同,会引起最终分裂。他一直专心研究对台海战战法,故对台湾情况和收复台湾的策略非常熟悉。1683年,施琅率福建水师在澎湖一战大败郑军,施琅对被俘郑军兵将优礼相待。通过政治争取,郑克塽奉表纳降,因与郑家有深仇,有人担心他战胜后会进行报复,但他说:“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统一后,朝廷内部关于台湾的弃守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李光地认为台湾孤悬海外,要之无益。施琅听到十分生气,慷慨陈词,痛斥“弃地论”,在《恭陈台湾去留疏》中,详细论述了台湾的物产、地理位置及地理形势,认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是东南沿海的屏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康熙采纳其言,在台湾设府驻兵,统一治理。从此台湾完全归于中央政府统一有效的管辖之下。

——摘编自左振宇《统一方略——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统一台湾启示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出发对施琅进行评价。
(2)请结合所学,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023-08-16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考必刷卷·单元提升卷历史2024-专题22史学理论和史学素养(单元综合测训卷)
7 . 苏军在这场战役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士气大增。这场战役就像拥有魔力一般让苏联开始掌控局面,纳粹德国东部战线上的主动权自此也永远的失去了。“这场战役”的结果是(     
A.英美开始对苏联等国家进行援助
B.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转折
D.突出了东方主战场特有的战略地位
2023-08-08更新 | 408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50题)主题11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人用“始惊”“次醉”“终狂”三个词来描述某国1872年开始的一次行动,“始惊”就是他们看到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后,那种吃惊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这种先进的文明之中;“终狂”就是下决心发疯似地向西方学习。此后该国(     
A.推翻幕府统治B.彻底铲除了封建势力
C.实行殖产兴业D.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研究指出,一战爆发前,很多国家的青年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学生与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报名参战。他们幻想着战争带来的洗礼,认为这场战争是最高的正义、是重获新生的象征,并且都有着自己所坚信的理由而支持战争、投身于战争,甚至献身于战争。学者此番言论意在说明(     
A.战争引发文化教育转型B.思想狂热助推战争
C.政府利用舆论煽动战争D.各国矛盾空前激化
2023-07-28更新 | 290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0 . 有学者指出美苏大战略中含有巨大差异,美国是要全球扩张,而苏联则要求划分势力范围。出于这种差异,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对美国实现其大战略的巨大障碍与威胁,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于是就有了“遏制”政策。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意识形态的不同B.社会制度的不同
C.经济体制的不同D.国家利益的不同
2023-07-28更新 | 550次组卷 | 5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