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945年6月颁布的《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这一规定(       
A.否定了联合国的民主性B.有效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C.具有鲜明的强权政治色彩D.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一位俄国地主曾经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农奴制改革(       
A.使农民无偿获得了一块份地B.推动俄国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法律上赋予农民人身自由D.促使沙皇放弃了专制统治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主要受制于国际环境,而梭伦更多地是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商鞅打破现状,重在变革,使得农民因爵位非耕不得,军人因爵位非战不可;梭伦承认现实,重在调整,使雅典公民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城邦的保卫者,还是参与城邦政治的主体。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的内部矛盾。商鞅变法使得秦人因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君主称霸的工具,富国强兵为国家统一奠基;梭伦则使得公民成功地参予了政治,成为城邦的主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重视耕战而进行的打破现状的制度变革,梭伦为重视耕战而进行的承认现实的平衡调整。
(2)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考察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相同点的视角有哪些?排除材料提及,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个视角说明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不同点。
4 . 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A.不再以法家作为治国理念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彰显秦朝的国力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郊天(郊外祭拜天帝)礼是中国古代王朝膺承天命与彰显正统性的重要仪式。北魏道武帝开国之初即采用华夏郊天礼仪,传达出与东晋争衡的明显姿态。但此时期北魏郊天礼仍具有较为浓厚的北方游牧文化特征,与东汉儒学大师郑玄的礼说并不完全契合。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依托郑玄“郊丘为二”说改定郊祀制度,实现郊祀礼由官员主持到皇帝亲祀的转变,并废止郊天的鲜卑旧礼,最终确立华夏郊天礼的独尊地位。494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先后废止“小岁贺”、“寒食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等拓跋鲜卑礼仪,诏令“革衣服之制”,鲜卑礼服正式退出国家礼仪。孝文帝通过行圆丘祭礼宣示天命在魏,与南朝争夺正统的态势臻于极盛。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郊天礼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郊天礼改革的影响。
2021-03-12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悝,又名李克,约生于公元前450年。李悝为子夏的学生,是一个由儒家转变为法家的人物。李悝是战国时期第一个主持变法的人,变法内容是: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他要求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实施平籴法,他认为,粮价太贱,农民入不敷出,生活困难,国家就要贫困;粮价太贵,城市居民负担不起,生活困难,就要溜走他乡。他把丰年分为3等,亩产是常年4倍的为大,标准是一个五口之家,种田100亩,可收600石;亩产是常年的3倍为中丰收,百亩可收450石;亩产是常年的2倍,则为小丰收,百亩可收300石。李悝把坏年成也分为3等,比常年减产三分之一为小饥荒,百亩能收100石;减产一半为中饥荒,百亩能收75石;减产五分之四为大饥荒,百亩只收30石。李悝在魏国还极力推行封建法治,编纂了《法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李悝认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的变法思想和改革政策,不仅使魏国称雄于诸侯,而且为各国统治者变法图强所效仿,成了封建社会中每个王朝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悝变法的时代背景。
7 . 列宁在《“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中指出:“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C.西方殖民统治的加强D.农奴的反抗斗争
8 . 读“德国纳粹党在国会议席变化情况统计图”(如图)。导致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民族主义情绪高涨B.纳粹党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倾向
C.希特勒的欺骗宣传D.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2020-11-11更新 | 6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材料一 20世纪初,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在此后的数年内,各地商会如火如荼。至1907年,全国80个重要的城市商会代表聚集上海,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全国商会息息相关,联成一体。

材料二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开始于1981年的财政包干制度,国务院宣布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除了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均进行形式各异的财政包干,这一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分灶吃饭”,也就是“统收统支”的一口大灶已经养不活那么多儿子了,于是各自分开吃小灶,温饱苦乐,自求多福。1987年前后,国务院相继提出了“企业承包”、“部门承包”、“财政大包干”、“外贸大包干”、“信贷切块包干”,时称“五大包干”。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政府推行财政包干制度的作用。
2019-09-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高二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2019-06-08更新 | 8168次组卷 | 11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复学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