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3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溪山战役是越南抗美救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整个战役期间,美军和南越参战人数45000多人,北越17200多人;美军和南越死亡人数28003500人,北越1000015000人。溪山基地是封锁北越从老挝向南越渗透的5条通道的“大锁”,而且还是“麦克纳马拉防线”西段的重要支撑点。1966年后溪山由美国海军陆战队接管。1968126日夜,越南人民军向溪山要塞外围的老村高地发起围攻。第二天清晨,越南人民军占领了老村高地。2月初,越南人民军对溪山要塞内部的蒲登县美军营地发起进攻,双方损失巨大。美国和越共双方都把溪山看作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打击对方士气的决战场地,这种意图决定了战争的惨烈。在整个战役中,越南军民的游击战,忽东忽西、忽聚忽散,使美军疲于奔波却始终捉不到越军主力。战役期间,美军共出动F-4、F-105等各型战机2万余架次,投弹8万吨。越南战场的大量血腥画面引发了美国国内反战示威大游行。75日,美军因战局不利放弃溪山,溪山基地被正式关闭。

——据何强劲《丛林中的血火孤岛之战——战史回眸中的溪山战役》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溪山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溪山战役的启示。
2 . 世界各国各地区政治制度因国情、时情不同,都有其独特性,是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只要城市居民到一旷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我们要责望当时(秦汉)的中国人,早就来推行近代的所谓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或者一个强大的君主国或贵族统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

——(美)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下图展示的就是根据地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豆选法,其法以豆粒(什么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

——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秦汉时期与希腊(雅典)政治体制的差异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根据地在选举组织抗日民族政权的时候采取哪一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实施有何积极意义?
2021-11-1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重大改革与国家治理

材料   齐桓公即位,齐国国势衰微,经济困难;而桓公欲图霸业,想有一些作为,拜管仲为相,实行改革。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定三官制度。……郊外设邑、卒、乡、县、属等机构。……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以农为本,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本末并举。

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

——摘编自中华文本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时珍耗费27年心血著成《本草纲目》,他在该书凡例中说:“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本草纲目》突破了之前药物的分类法,“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创立了全新的分类法。李时珍在著录本草的过程中,旁引前人的医籍、本草,重视记录其在临证中应用本草、方药的心得体会,记载了大量李氏诊疗医案。李时珍在编著时,书考八百家,对诸医家的医学理论多有传承创新,郭沫若称赞他“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摘编自左刚等《从<本草纲目>探析李时珍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本草纲目》对中国药物学研究的贡献。
(2)据材料分析李时珍能够著成《本草纲目》的原因。
2021-11-18更新 | 36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指出:“欧洲日本封建灭而民权兴,中国封建灭而君权强。”所谓“君权兴”者,即指以君主为中心的社会等级系统中的君主专制权力,而等级爵制则是实现君主专制权力的有效工具之一。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与奖励军功密切关联,但不仅仅是一种按功行赏的奖惩制度,更可视为通过等级体系对社会及全体民众实施严密监控的控制系统。“民之爵也,生以为爵位,死以为号谥”。凡秦国民众,只要取得“官爵”,均享有与地方官吏分庭抗礼的政治地位。“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

——摘编自王宝萍《浅析商鞅变法建立的强制性社会控制系统》


(1)据材料试从制度建构角度概括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二十等爵制的影响。
2021-11-18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在秦孝公在位期间主持了变法。其变法内容之一是“废井田,开阡陌”。时值孝公十二年,秦迁都于咸阳之际,曾将城市和农村进行重新划分,变成了四十一县(也有史料记载为三十一县),并垦荒田开阡陌。在百姓中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什伍之内互相纠察告发。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商鞅大力推动变法使他树敌无数。秦孝公死后,商鞅就立刻被抓入狱,最终死于车裂之刑。

——摘编自【日】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商春秋战国》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这个漫长的分裂时期之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了六国,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大一统时代。……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秦王朝又以原来秦国之制为主要标准,尽可能地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制度进行整齐划一的工作。

——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秦汉历史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变法对商鞅本人和秦国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指出“守”“尉”“监御史”所仿效的中央政府的具体官职,举例说明秦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的整齐划一的工作,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措施的意义。
7 .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2021-11-17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西、葡、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他们为大规模的航海提供了物质的可能。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与民族主义也有着一定的关联。19世纪中期之后,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思想潮流。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材料二   民族主义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认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植根于德国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原因,更是有着20世纪初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现实状况,使得这一理论得以社会化和公开化。它还与法西斯的专制、暴力、恐怖的国家机器和战争手段相结合,实施了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
2021-11-1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淮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所倡导的民族自决原则,促成了很多民族自治实现,然而德国、奥地利两个国家要求统一的愿望却被《凡尔赛和约》明确否定。一战之后,奥地利党派分裂,政治局势动荡不安。首都维也纳虽然是全国工业中心,但是它既与奥匈帝国过去的领土割断了联系,又被邻国的高额壁垒所封闭,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经济大危机和奥地利政府解决措施的不利,更加确信了战后民众中始终存在的奥地利不能独立存在的想法。这一时期由于纳粹德国实行强制经济政策,工业生产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得奥地利人希望通过合并的方式解决国内经济的困境。20 世纪30年代,极力反对德奥合并的法国,由于自身实力的削弱,无力再在国际上独立表示自己的意见。英国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德政策则表现出绥靖。希特勒上台后,以德奥合并为己任。1938年,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

——摘编 自祝凯歌《“吞并”还是“合并”?一新论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事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影响。
2021-11-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培源,190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24年,周培源被清华大学派送去美国继续完成大学课程,并于1928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及最高荣誉奖。二战结束后,在美国海军部任职的周培源因不愿加入美国国籍,返回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周培源专任北京大学教授,此后还担任校长。他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献给了力学和理论物理学中两个十分困难的领域——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数十年来,他培养了几代力学和物理学的知名学者,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从1974年起,他排除重重困难,组织人力和物力,支持以王选为首的研制组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并获得成功,使我国印刷业产生革命性变化。他数十次代表科技界出席国际会议,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尊敬与爱戴。

——摘编自李青元《中国科学家颂——献给未来的科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周培源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培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