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18年,列宁在分析了俄国经济的具体状况后,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主张(     
A.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B.集中财物推动政权巩固
C.促成新经济政策即时出台D.体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2023-05-05更新 | 562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
2022-06-16更新 | 8450次组卷 | 57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04)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21年,国际联盟成立了“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任命挪威人弗里德约夫·南森为难民事务高级专员,他发明了难民的临时身份证“南森护照”,为此后建立保护难民的国际法开创了先例。据此可知
A.战后国际救助彰显人文关怀B.国际联盟抑制了战争的发生
C.国际联盟旨在解决人权问题D.国际联盟加强了国际间合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列宁提出“一国首先胜利论”,认为各国革命的发生会有先有后,并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改变了传统的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同时发生论”。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A.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激发了俄国革命者的斗争信心
C.借鉴了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D.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指导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雾月政变后,拿破仑任命四位法学家组成委员会,着手起草《民法典》。经过法学家夜以继日的劳作,四个月内完成《民法典》草案。拿破仑熟悉古罗马法典,他洞悉人性,思维缜密,时常就草案提出精辟独到的意见。在18个月的时间里,拿破仑以高度责任感和务实态度主持了35次会议,对法典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法典草案经过参政院的仔细审查,又提交各法院以广泛征求意见。18033月,立法院通过法典。1804321日,经议会表决通过及拿破仑签署,这部法国《民法典》正式付诸实施。拿破仑以武力征服过许多国家,把他的法典带给那些国家,使当地人民摆脱封建桎梏,对那些国家后来的立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而拿破仑主持制定的《民法典》,不仅崇尚并保障公民的权益,而且为人类走向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陈良《拿破仑的荣耀——法国<民法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民法典》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民法典》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蒋介石就意识到:若要彻底实现中日战争世界化,中方须配合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国家,而不是坐待他国指挥。以他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积极的战略导向,迅速决定对德、意、日三国同时宣战,“用意乃在放弃其无关紧要与侵略之德意,而获得利害密切之英俄也,且得对俄对英对美皆有发言之地位”。同时,他召见美英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戴尼斯,商讨派军入缅援助英国抗日和联合作战等问题,并通过新任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向美国当局转告“对香港已积极增援,对安南亦决进击”。在入缅交涉的同时,蒋介石也与美英两国积极商议建立联合军事委员会,制定全盘战略计划。尽管从珍珠港事变爆发后短短十几天的交涉看,蒋介石的战略规划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但这些交涉沟通了各方关系,为中国得到来自盟军的武器和其他援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姜涛《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国民政府对美英军事合作的构想及交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国民政府的战略规划。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国民政府实施这些战略规划的意义。
7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如1916年英法关于瓜分土耳其所属阿拉伯地区的协定:协约国为了拉拢意大利,允许其占领塞尔维亚领土;俄国支持日本占领山东和太平洋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协定等。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B.此次世界大战纯粹是掠夺性的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战争D.战争的目的是为重新瓜分世界
8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据此可知
A.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民族解放B.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出现新的方式
C.社会主义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推动民族解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公元522年,鲁郡百姓为纪念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功绩德行,特意刻碑铭记。该碑书体质朴方严,魄力雄强(如图),学者们认为该风格正是当时社会审美、时代风貌的体现。与此风格有关的背景是
A.胡服骑射B.三国争锋
C.鲜卑改革D.儒道交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兆惠(17081764),乾隆朝著名战将。1748年,兆惠奉命奔赴四川前线,为清军督运粮饷,在清朝对四川大、小金川地区的征伐战争中显示其军事才干。1753年,清廷派遣兆惠赴西藏办事,防备准噶尔进犯,为出征准部的军队准备军需物资。1755年,阿睦尔撤纳部兴兵进犯伊犁,形势危急,兆惠在平叛中奋勇剿贼,凭军功成为驰骋西北边疆的清军主要统帅之一1758年兆惠奉命率兵进剿厄鲁特叛军余部,平定了准噶尔割据势力,但清军烧杀抢劫,使厄普特蒙古民众遭受了一场浩劫。平定准噶尔割据势力之后,兆惠又率军征讨发生在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地区的大小和卓叛乱,并制定好善后措施。之后兆惠又屡出察看河工水利之事、查勘江南运河,为疏浚高、宝河湖入江之路,疏请开引河,择地筑闸坝。1764年,兆惠查勘直隶河工、事竣还京后去世。乾隆帝亲临其府第祭英,下令加恩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号"文底"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兆惠成为清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兆惠的功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