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收入逐年下降,可支出却无法减少,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修边的费用不断增长,加上赈济、官俸等大宗开支,形成了数百万两的财政赤字,严重入不数出。为解决这个难题,升任内阁首辅,掌握了朝政大权的张居正上书《陈六事疏》,提出了改革的初步构想。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上,张居正推出了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强化行政监督,以六科监察六部,加大官员的考核和奖惩,提高官员的素质,改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减汰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此外,张居正推出了“一条鞭法”等措施,逐渐减少了各种积弊,又使朝廷的税收得到明显增加。

摘编自陈忠海《张居正改革与吏治重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历史意义。
2022-03-2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分两次颁行的。公元前356年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强化君主集权为主要内容。变法令规定:在百姓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什伍之内互相纠察告发。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免除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改事工商业者,籍没为官婢。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过去的特权。为保证上述法令的顺利执行,还特别采取了焚烧儒家经典、禁止私门请托的措施。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又颁布了第二次变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即彻底废除古老的农村公社井田制,铲除其田界封疆,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田制、亩制,由国家将土地授予个体农民耕种,统一征收赋税。普遍推行县制,其官员受君主任免,集权于朝廷。统一度量衡,以便利收税与商业经营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加强民众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不久后,由于苏联拒绝再为援建的原子能项目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我国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钱三强力荐年仅35岁的朱光亚担任核武器研究科技方面的总负责人。在朱光亚的建议下,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等人都加入进来,他们从最基本的理论学习、实验准备工作,到规范科研管理、建立团队精神,仅耗费很短时间就搭建起了一套中国核武器研发的“黄金阵容”。1962年,虽然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朱光亚等还是向中央提出了两年内进行我国第一个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的“两年规划”。毛泽东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很好,照办。”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摘编自顾小英、朱明远著《我们的父亲朱光亚》

材料二   1996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一事发表声明,下图所示为其内容摘录:

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我们研制和发展少量核武器,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中国发展核武器也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打破核讹诈和核威胁,防止核战争,最终消灭核武器。

中国从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还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做出并恪守这一承诺的核武器国家。中国从未在境外部署过核武器,也从未对别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

我们衷心希望,永远不发生核战争。人类既然能在二十世纪制造出核武器,也完全有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彻底消除核武器。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子弹研究取得突破的有利条件,并谈谈朱光亚等人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末我国暂停核试验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发表关于停止核试验的声明有何意义。
2021-12-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2021-09-12更新 | 5695次组卷 | 73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2年初,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一行动
A.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B.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C.表明了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D.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的野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河南南阳县南)人。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了《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好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从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起,张衡任太史令。在这长达七年之久的时间内,他制作了浑天仪,“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他又做出了一件震铄古今的伟大发明一候凤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张衡还做了另外一些机巧的器械。《广博物志)引《文士传》云:“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翻,腹中施机,能飞数里。”飞数里之说或许是夸张。不过即使只有数丈,那也是一个杰出的成就了,因为那是世界上第一个机械飞行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衡在科技上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衡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2021-07-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1880年国际《马德里公约》的规定,各大国在摩洛哥都享有平等的权利。20世纪初,法国通过在其他地区作出让步,换取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同意它在摩洛哥有权“自由行事”。摩洛哥是南扼直布罗陀海峡的战略基地和铁矿产地,德国早就企图攫取它。19053月,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声称摩洛哥素丹是“独立君主”,列强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随后,德国首相毕洛夫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摩洛哥问题,并以战争相威胁。这就造成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但是由于英、俄两国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危机得以缓解。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得以缓解的看法。
2021-07-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关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推广的程度,学者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汉代已普遍使用或以牛耕为主,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该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由此推断
A.铁犁牛耕推广程度尚缺证据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
C.只有一种观点与史实相符合D.史观的差异导致意见出现分歧
2021-07-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秋瑾于1877年在厦门出生,幼就读于家塾,天资颖慧,刻苦好学。1891年,其父秋寿南被聘为台湾抚文,她随父亲前往台湾,后目睹了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惨败,对此痛心不已。1896年,秋理与王子芳在湘潭完婚,期间维新派人士在长沙建组织、办报纸,大力宣传变法、禁止缠足、民权、平等等进步思想,推行新政。1903年王子芳官户部主事,秋瑾随之赴京,接触到更多的新书新报,视野更加开阔,思想也更加活跃。1904年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扰到日本东京留学,1907年谋取革命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秋瑾十分重视妇女的教育问题,她的女权思想提倡女子走出封建家庭,进入学堂,接受文化教育,学习工艺,以谋得自立的基础。在秋瑾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之下,有一批妇女纷纷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加入革命队伍。

——摘编自廉红燕《秋瑾女权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秋瑾女权思想形成的渊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秋瑾女权思想的历史影响。
2021-07-1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对作为自耕农的成丁课以定税的税制。它规定,每成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随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大。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钱粮和绢部同。

——摘编自瑶喜臣《试论租唐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旧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创行两税法的条件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税收制度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