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周初分封制下晋南区域的唐及戎狄族众、殷墟遗民及东方夷族,这三个地区族群与周总会发生激烈的冲突,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提到:“姬姓与姜姓的重要成员各有控制一个地区的任务。成周、卫、鲁、晋、燕、齐……各占战略性的地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促进了民族的交融B.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C.增加了诸侯的权力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2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效果。
(2)参考材料二、三,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4-14更新 | 596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人类的各种主要制度都起源于蒙昧社会,发展于野蛮社会,而成熟于文明社会。

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相同。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

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和政治体系是一定历史一社会一文化条件的产物。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


运用所学的中外历史知识,结合摩尔根和王沪宁的论断进行阐释。(紧扣材料,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流畅)
2023-04-11更新 | 35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商代的各个方国,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族群演化而来的旧有政权,而西周的诸侯国则大部分是由西周王室所建立的。商代的方国除了要求被征服者尽贡纳与服役的义务外,基本上使被征服者原来的组织未经改变而保留下来。而在西周分封制之下,各诸侯国的权力直接来自周天子的授予。商周的这一变化(     
A.避免了族群之间的冲突B.便利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C.构筑了周天子共主地位D.推动了国家形态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史载周公东征平殷乱后,进行二次分封,封微子启于宋,继殷祀。营东都洛邑,安置殷顽民于此。“鲁、齐诸国皆东移,其时燕亦移于河北,大约在齐、卫之间。镐京与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     
A.维系了殷商的宗法传承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威胁
C.有利于当时的社会安定D.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矛盾
6 . 【中国古代地方治理】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从成吉思汗伐西夏、金开始,经过窝阔台、贵由、蒙哥到忽必烈长达七十年的军事征服,元朝终于完成了全国规模的、空前的大统一。它的疆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前期极盛时期的版图,大体也就是清朝全盛时期中国的版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看,它已经达到了历史上中国疆土拓展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

——周良霄、顾菊英《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的背景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东周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北朝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还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周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向“国人”(平民)征求意见。这说明商周时期(     
A.君主权力受到民众的限制B.原始民主仍有一定影响
C.民众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D.早期君主制度尚不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西周分封诸侯,采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然而,“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可以用祖父的字为氏或以封邑为氏。这反映了当时(     
A.宗法血缘逐步弱化B.周天子的地位得到加强
C.社会治理能力完善D.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2023-03-22更新 | 608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一变化(     
A.有利于形成对地方的直接管理B.削弱了周王室贵族的实力
C.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D.使礼乐文化成为族群共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